承认现实吧,家庭出身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六 )

所以说,苏州的小学名校的家长,就会对来自民工学校的孩子抱以深深的敌意。入读名校的孩子,家长认为他们(她们)将成长为国家的,甚至世界的未来,从政至少正局级,经商也有机会再现柳传志。这样的孩子,如果跟来自低端社区、低端家庭的同龄人呆在一起,就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了。

当然,这本书也清楚的指出,在工人阶级家庭及贫困家庭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兄弟姐妹以及同一社区、街区的同龄伙伴的感情更加浓厚。特别是因为父母缺少陪伴时间,使得这些在相对贫困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能懂得互助,掌握更多的独立生活的技能。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家庭及贫困家庭更加注重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孩子可以与亲戚家孩子开展更多互动,从而建立起更多的情感支持。而那些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兄弟姐妹,彼此关系则倾向于竞争和敌对。依照安妮特·拉鲁的观点,因为这类家庭以孩子的活动为中心,如果家庭中有多个孩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多个中心之间的触碰和矛盾。这类家庭的孩子对于与亲戚家的同龄人交朋友的兴趣则要淡漠得多,也意味着其成年后获得的情感支持更少。

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在孩子成长和教养上的另一大弊端在于,父母会过度的、过于直接的向孩子施加“必须成功”的压力。书作者指出,美国的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必须兼顾繁重课业及多项课外活动,哪怕那些课外活动根本不是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只是父母认定能帮助其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区分度的“加分项目”。这些孩子没有或很少有空余时间,情感上陷于孤独,在不断追求成功中感受到悲伤、挫败,很多人还会因此减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