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的34周岁( 八 )

 

1875年,受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而出任福建按察使的郭嵩焘将自己兴办洋务的主张写成《条议海防事宜》,文中提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无所谓自知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不可问,恐无此理。”可以看到,在郭嵩焘眼里,中国要向西方学习,主要就该学习其政教,其次应该学习其商贾,最后才是船炮。因为以中国土地之广大,人口之众多,只要政教适宜,富国强兵是自然而然的事。现在舍弃政教不学而学西人之造船制器,那是在舍本求末。

 

1876年,郭嵩焘转任驻英公使,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将其赴欧之沿途见闻写成日记《使西纪程》,文中提到:“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意思是:在三代以前,天下只有中国是有教化的,其它国家因为远离中国,没有教化,所以被称为夷狄。可是自汉朝以来,中国的教化日益微灭,政教风俗全部都转移到欧洲去了。今天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是当年的中国人看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