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短视频"扶得起"国漫吗?( 二 )


2015年,动态漫画初掀浪潮,国内集中出现了一批动态漫画工作室和在小圈层内颇有口碑的动态漫画作品。从2015年至2016年,动态漫画陆续得到资本青睐。
于2015年4月成立的燃也文化,其发展策略是漫画与动态漫画同时推进,一方面签约优质漫画IP,一方面通过动态漫画扩大IP影响力。公司于2015年4月获得经纬中国天使轮投资,并于2016年获得来自新世界集团的Pre-A轮融资。
2015年9月,另一家工作室抖动文化成立。作为国内首家IP原始形态就是动态漫画的公司,抖动文化相继推出了《吃谜少女》《分解世界》《狩梦人》等项目。2015年10月,抖动文化获得由原子创投领投的百万级别种子轮投资。
这一时期,作为动画替代品的动态漫画,主要承担漫画“破圈”和IP“试水”功能。
燃也文化CEO南宫泓表示,他们的思路是从动态漫画切入,以“跨媒介”的思路将漫画的故事和特点,扩散到受众更容易接受到信息的媒介中去,让漫画作品触达更多潜在受众,展现漫画作品的价值。
抖动文化的创始人之一TeeEgg也曾在采访中提到,制作动态漫画,直白点说就是因为没钱做动画而采用的折中方案。和纯漫画连载相比,动态漫画可以增加作品曝光率和变现机会,一部作品不需要长期连载积累人气就可以被更多人和影视公司看到。相对于动画的高投入高风险,动态漫画只有其十分之一不到的成本。
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比如,2015年10月,燃也文化推出了漫画家夏达知名作品《长歌行》改编的动态漫画,形成了行业认知度。抖动文化的IP作品《分解世界》也在小范围内收获了内容口碑和较高的粉丝粘性。
然而,历经两年投入,动态漫市场仍未能出现爆款,这让平台方和资本方对动态漫这种形式产生了怀疑情绪。毕竟,当作品无法吸引到更多流量,即便有低成本的优势和IP变现的商业模式,动态漫也没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
直至2018年,短视频平台崛起,让动态漫迎来新一轮“风口”。
在资本市场对动漫产业投资更加审慎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CP方和平台方在这一年尝试与动态漫画制作方合作。各视频平台在动漫分区推出的动态漫不断增加。漫画平台也加大合作力度,通过动态漫在短视频平台吸引大众用户。
比如,快看漫画会每周找出1-2两部值得推荐的漫画作品,把其中一部分交给燃也工作室制作相关PV,重点投放到抖音。快看漫画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抖音页面上并没有快看直接的跳转按钮,但只要PV上线当天,该部作品的数据就会出现明显的上升。
媒介形式的演化,让动态漫以另一种姿态迈入新的“流量池”。
动态漫的可能性如今,动态漫正在与短视频更深程度地绑定,逐渐变为一种“工具化”产品。
市场看待动态漫的角度变得更加多样化。如果说,早期创业的工作室主要是基于漫画升级或动画降级的角度开发动态漫画。那么,当下动态漫画的短视频属性和传播功能正在进一步放大。
在接受ACGx采访时,燃也文化CEO南宫泓表示,这是强势媒介形式下各平台方被动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让动态漫染上了更多短视频的特质:数量多、时间短、节奏快。
比如,腾讯在2019年初主打的“漫动画”系列,要求每集在3分钟时间内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和故事发展,而不是像过去的动态漫画一样,按照漫画故事线推进。通过加快故事节奏,配合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
而今年快看新推出的漫剧业务,则更加明确地将漫剧解读为“漫画+广播剧+短视频”。同样以单集3分钟为时长标准的漫剧,主打竖屏观看模式,让动态漫画进一步向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短视频形式靠拢。
快看创始人陈安妮表示:“在漫剧上线短短2个月的时间,我们的全网播放量超15亿,而在App内,我们的漫剧播放量首次超过了同名漫画。有的漫剧刚刚开播就上了微博和抖音热搜,获得了非常多原本并不是快看漫画的用户的欢迎。”
漫画内容的视频化是快看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公司甚至将“快看漫画”改为“快看”,削弱原本纯粹的漫画图文属性,并在快看App 7.0版本中专门更新了漫剧专区。
然而,业内仍然对这种视频漫画形式怀有部分疑虑。
首先是动态漫画的受众差异。过去,动态漫画的存在方式是“动画替代品”,从业者们将其定位为内容开发的辅助性产品,替国漫开发“试水”,扩展二次元受众。而随着漫画短视频程度加深,其受众群体更倾向于短视频平台,这种新形式依然要解决动态漫面临的常见问题:圈内二次元受众不满意,圈外短视频用户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