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这首歌是谁作词作曲?哪一年写的?

歌曲名
①民歌名,以茉莉花为曲名的名歌,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 , 最有名的是发源于南京的六合区的版本 。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 ,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 雪也白不过它;
【"茉莉花"这首歌是谁作词作曲?哪一年写的?】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
相关资料
我国地域辽阔 ,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 。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 。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 , 最具代表性 。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
十八世纪末年 , 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 。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 。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 。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 , 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 。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 。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 , 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 。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 。从此 , 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 , 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 。1942年 , 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 , 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 。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 , 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 , 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 。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 , 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 , 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 。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 。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 , 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 。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 , 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 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 。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 , 将飘得更远更广 。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另一方面 , 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 , 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 , 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 , 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 , 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
扩展资料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 , 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 ,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 , 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 , 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 , 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