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是啥动物

蛤蚧是一种陆栖爬行动物,一般指大壁虎,又称仙蟾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 。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 。吻鳞不接鼻孔 。
蛤蚧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 。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 。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在印度东北部到澳大利亚群岛也有发现 。
蛤蚧一般在3-11月份活动的比较频繁,12月到次年的1月在岩石的缝隙深处冬眠 。蛤蚧的听力比较强,但是白天视力比较差,在夜间出来觅食和活动,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头还可以伸出口外,偶尔会舔掉眼睛表面的灰尘 。
蛤蚧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因,是其趾端膨大的足垫,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
蛤蚧是什么动物蛤蚧是一种陆栖爬行动物,一般指大壁虎,又称仙蟾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 。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 。吻鳞不接鼻孔 。
蛤蚧的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 。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 。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在印度东北部到澳大利亚群岛也有发现 。
蛤蚧为什么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
原因其实是其趾端膨大的足垫,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
蛤蚧怎么读蛤蚧读音是gé jiè 。
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老挝 。蛤蚧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 。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 。
蛤蚧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 。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 。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 。蛤蚧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 。
蛤蚧的习性
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 。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 。蛤蚧有冬眠习性 。气温低于10℃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 。到翌的气温回升到18-20℃时才出洞活动 。雌雄异体,3-4年性成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 。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6-7月为盛期 。
哈蚧俗称是什么啊【蛤蚧是啥动物】蛤蚧是大壁虎的俗称,又称作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 。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 。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 。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 。
大壁虎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蚧蛤是什么哈蚧蛤蚧,学名为大壁虎( Gekko gecko),是热带的一种爬行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因常雌雄成对出来活动,雄的叫声象蛤、雌的应声似蚧,所以称为蛤蚧 。由于晒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药,而遭到人们大量捕杀,目前野生资源要加以保护 。简介编辑蛤蚧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壁虎科Gec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