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四 )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 , 始于唐朝 ,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 , 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 往往因人立论 , 阐明某些观点 , 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
三.初读 , 读准音(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 , 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 , 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
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 ,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 , 读准字音 , 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 , 了解大意 , 参照书下注释 , 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
四.译读 , 明其意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 , 初步疏通文意 , 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 , 你读我译 , 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 , 力求准确、通顺 , 翻译时 , 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 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 , 师生共同解疑 。
(1)通假字:支:通“肢” , 四肢 。被:通“披” , 穿 。(2)古今异义: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 。今义指行走 。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 。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 , 用笔 。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 , 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
五.作 。
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语文教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 , 除了一些重点词句 , 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 , 在开篇提出“嗜学” ,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 , 层层展开 , 并采用对比法 , 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
在教学中 , 主要贯穿朗读 , 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 , 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 , 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1.介绍作者 。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 , 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 , 其中的“序” , 并非“序言” , 而是“赠言”的意思 。
作为文章的体裁 ,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 , 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 , 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 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 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 , 始于唐朝 ,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 , 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 往往因人立论 , 阐明某些观点 , 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

三.朗读课文 , 理解文句 , 疏通课文内容1.教师播放朗读带 , 学生听读课文 , 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 , 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 , 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
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 ,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 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 , 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 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 , 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