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亲历中西品牌打法的不同( 六 )


3. 互联网给出更多触达消费者的手段
类似Martin说过的 , 我们不需要孩子模特 。 乐高也有过“孩子第二 , 零售商第一”的这种战略(当然这不能广告里明着说 , 要不就和小米一样杯具了) , 他们知道谁消费者 , 谁是最重要的渠道;这在做海外品牌落地时至关重要 , 你要知道谁是给你买单的人 。
【品牌出海上一个七年——亲历中西品牌打法的不同】这是另一个中国走在世界前面的领域——互联网出海 , TikTok、工具类出海企业、MCN、独立站的诞生给了中国企业丰富的渠道和工具触达目标人群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有互联网铺路 , 海外的环境比以前成熟了太多 。 我们再也不是10年前的无所依仗只能花大钱雇外来的和尚了 , 有大量的工具供品牌方使用;而中国熟悉运营 , 熟悉流量 , 箭速迭代的方式使得全面的品牌出海 , 全面超越成为可能 。
4. 双循环-出海与中国市场
最后 , 我们有中国市场 。
我们在谈论出海时往往忽视中国 , 或者说把出海和中国市场完全分割来看;但实际上 , 很多企业做出海已经不是只为了在海外赚钱 。
把品牌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后杀回国内 , 以摆脱国牌在垂直维度上的困境 , 提高品牌在国内的美誉度 , 也是一条前辈们发现非常有效的路径 , 且这条路更适合新品牌和中小企业 。
在国内巨头林立 , 那我能不能去找片蓝海 , 弯道超车?
如果把产品盈利与品牌盈利能力通过出海锻炼到极致 , 在中国也必将有大量的成长空间 。
海外崛起的大疆、安可就是典型 , 代表着中国3C产品的品牌出海弯道超车之路 , 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赘述了 。
上文提到的传音、包括好孩子的国际品牌 , 也走在这条路上 , 这些成功案例值得每一个出海人仔细研究;我认为他们在品牌的差异化、双循环各个角度都是成功典范 。
本文由@Rich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 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