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一杯“忘不了”的“记忆咖啡”

(申城风景线)一杯“忘不了”的“记忆咖啡”
中新社上海5月28日电 题:一杯“忘不了”的“记忆咖啡”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李姝徵
如果点了美式 , 却端来拿铁 , 请别见怪;如果点了小杯 , 却来了大杯 , 请多包涵 。 在上海浦东 , 有一间“记忆咖啡馆” , 店员也许会弄错您的咖啡 , 却不会忘记对每一位驻足的客人道一声:“欢迎” 。
这是中国首家专为认知症老人提供沉浸式干预体验的咖啡馆 。
在这家咖啡馆内工作的老人 , 都是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或患有轻度认知障碍 。 在这里 , 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金牌宝贝” 。
“小姑娘 , 你扫一扫这个二维码 , 备注‘咖啡’ , 再付款就可以了 。 ”27日下午 , 是“金牌宝贝”林荣光上班 。 只见她从柜台后走出来 , 指导客人扫码付款 。 “拿铁要冰的?还是热的?”另一头的店长杨敏慧出声询问 。 “肯定要热的呀 , 女孩子不好喝冰咖啡的 。 ”林荣光接话 。
操作台上方 , 贴着一张手写提示:如何给咖啡杯做标记?“C”代表卡布奇诺 , “E”是意式浓缩 , “V”是香草糖浆 , “R”是玫瑰糖浆……字写得很大 , 抬眼就能看清;步骤清晰简洁 , 再复杂的饮料也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
店内一隅 , 三位阿叔正在嘎三胡(沪语:闲聊) 。 桌上除了三杯咖啡 , 还有林荣光端去的一小壶茶 , 他们显然已是此地熟客 。
柜台边的一张桌子上 , 摆着各色“周边”:马克杯和环保袋上都印着颇具现代艺术感的插画 , 色彩缤纷 , 引人注目 。 四幅作品分别出自四位老人之手 , 他们都是记性不太好的“宝藏设计师” 。 作品旁有一张小小的简介 , 讲述着他们的“记忆故事” 。
“田伯伯 , 中度阿兹海默病:他已经不太能认得回家的路 , 只记得很久以前的儿时的家 。 他用颜色描绘出了记忆中的家 , 那是尚未被疾病偷走的记忆 , 是一个不会迷路的地方 。 ”照片中的田伯伯举着自己的作品 , 笑得像个孩子 。
桌子另一角 , 堆着十数本“生命之书” 。 “请你 , 找出一点时间 , 与家里的老人聊一聊 , 听听他们年轻时的奋斗史和人生体会 。 拿起一支笔 , 记录这些即将消逝的故事……”扉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 。
外公外婆是如何相遇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喜欢彼此?爸爸在工作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也许会被老人们遗忘的点点滴滴 , 都由家属们记录在“记忆咖啡馆”的“生命之书”里 。
“您的咖啡好了 。 ”双手奉上一杯热咖啡 , 林荣光与客人聊了起来:“我现在很忙的 , 除了在这里上班 , 我还参加了老年模特队 , 前两天还登台演出了呢!”“你给她看看你们演出的视频呀 。 ”杨敏慧在一旁提议 。
林荣光拿出了手机 , 只见视频中 , 几位“资深美女”团扇轻摇 , 伴着吴侬软语的《上海谣》 , 演绎了一出“旗袍秀” 。
“穿黑色旗袍的就是我 , ”林荣光指着视频中的自己 , 淡淡一笑 , 又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我家住上海 , 一代又一代 。 黄浦江边谈恋爱 , 石库门里生小孩……”
分享过视频 , 又闲聊了一刻钟 , 客人起身告辞 , 林荣光忙作别:“下次再来呀 。 ”她顿了顿 , 又嘱咐道:“有空多陪陪你妈妈 , 她一定会很高兴 。 ”
对于认知症老人而言 , 回忆如同手中之沙 , 无论怎样握紧 , 它总在点滴逝去 。 然而 , “记忆咖啡馆”里的香浓咖啡 , 却令人难以忘怀 。 (完)
【咖啡|一杯“忘不了”的“记忆咖啡”】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