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芳华》势如破票房超过9亿,作家、编剧严歌苓又“火”了。

说又火了其实并不确切,这些年来,她就没在读者、观众的眼前消失过。

《天浴》、《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一个女人的史诗》……就算你没看过,应该也听过其中某部。她的小说的影视版权买家除了现在的冯小刚,还有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陈冲……每一个都是成名已久的导演(演员)。

成为作家以来,严歌苓出版过30多本书。现在,接近60岁,早就功成名就的她,仍保持着每天写作5、6个小时的习惯。

从以前到现在,她一直是一个勤奋、不肯闲下来的人。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个女人如何保持美丽时,她说:

“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美丽,或者说魅力。气质是没有年龄的。女人永远不能自暴自弃,也不应该不乖乖服老,拼命扮嫩。我的书中女主人公都是顾不上伤春怜春,她们都不是闲人。记得我偶然一次遇到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问她年轻秘诀,她回答:“不生气,不闲着。”

我一想,这不是我写的这些女人吗?春天过去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去想想,怎么过好夏天、秋天,和冬天。”

不闲着,就会终身美丽,活得漂亮。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芳华》回归

 

在被紧急撤档两个月后,《芳华》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下,重回大荧幕。

 

有人在电影中重温了青春岁月,感叹年华易逝,有人替剧中的主角“活雷锋”的悲惨命运感到不公。

 

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心中郁结:为何在《芳华》中,善良的人却得不到善待?所有的爱情都不能善终?

 

若你心中恰好也有这些疑问,若你想要读懂电影中描写的,那段属于文艺兵们的青春岁月,不妨让我们先来尝试读懂小说《芳华》的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四年前,冯小刚导演曾向严歌苓发起邀请:咱们俩拍一个文工团的电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团的,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生活。

 

曾有着多年军队生活的严歌苓,几乎是抽出了自己青春时的记忆,编织成了这样一本记录了时代变化的《芳华》。

 

文工团里的岁月不似我们熟悉的青春时代,没有翘课、打架、和教导主任的斗智斗勇。在严歌苓的笔下,多了一些对人性的探讨与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自责。

 

某种程度上,《芳华》对于严歌苓来说,更像是一本记录青春年华的自传。她也曾说过,这是自己写过“最诚实的一本书”。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化身萧穗子的严歌苓

 

电影中,第二女主角萧穗子讲述的声音贯穿了始终,在她稍显苍凉的平静语调中,我们似乎旁观了一代人的芳华。

 

而萧穗子的原型,其实就是作家严歌苓。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家庭里。

 

她的祖父严恩春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16岁上大学,25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首版中文译者。

 

她的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既是作家,也是编剧。她的母亲是一名极为勤奋的话剧演员。

 

在严歌苓小的时候,父亲优美动听的琴声,和母亲练习台词时舞台腔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

 

后来,突如其来的文革打破了她小学生活的平静。但有父亲书柜里丰富的藏书陪伴,小严歌苓倒是很开心。

 

从《唐璜》、《堂吉诃德》、到《战争与和平》、《复活》……父亲的书柜像个百宝箱,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经典小说,都能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

 

小时候,她还喜欢读《西厢记》,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本书中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神秘与禁忌。

母亲总会悄悄将书从她手边抽走,怕小孩子“知道得太多”。但父亲却是从来都不阻拦她看那些“超越年龄”的东西。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似乎是从那时起,她早早地开始了对人性的窥探。

 

大杂院里,因不堪迫害而牵着手跳楼的老夫妇,让幼小的她感受到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无助与绝望。

 

一位不堪凌辱,服安眠药自杀的女作家,在赤身裸体盖着一床被褥被送到医院抢救时,还被经过的电工故意拎起被褥来偷窥,这幅画面,也被严歌苓敏锐地捕捉,并记在了心底。

 

在本应天真无邪的岁月中,严歌苓过早地洞察到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这也使得她在成长的岁月中多了一份看透人心的成熟。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文工团里的悲伤恋情

 

《芳华》中,有着一段令人感到惋惜和愤懑的半截恋情。

 

男主角刘峰爱上了文工团里唱歌好听的姑娘林丁丁。

在告白之后,他只是忘情地抱了一下喜欢的女孩子,却被女生污蔑为非礼,从此身败名裂,被下放伐木连,再也不是众人眼中的“活雷锋”。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这一段痛楚又幻灭的爱情,曾真实地在严歌苓身上发生……

 

小时候的严歌苓最喜欢唱歌跳舞,爸爸就在安徽艺校给她找了老师,练了半年芭蕾。

 

1971年,刚满12岁的严歌苓凭借自己的舞蹈基本功,成功考进了成都军区文工团做文艺兵。

 

就像电影里的姑娘们一样,跳舞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每天早上4点,她都会从被窝里爬起来,将腿拉成一条直线,脚高高地架在窗棂上。甚至连给人写信都会保持这种姿势,从不懈怠。

 

除了练舞之外,她最喜欢的就是读书。

 

书都是她从被封着的阅览室“偷”出来的,书里有名人的传记故事,也有懵懂的爱情。

 

《拜伦传》中,拜伦的故事令严歌苓钦佩与感动。她从中学会了克制与努力,懂得了先天的条件,并不能决定最终的高度。

 

读《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故事又令严歌苓产生了一些对爱情模糊的幻想。

 

正是少年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文工团里有不少人打着谈进步的幌子,谈成了男女朋友。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那个时候,15岁的严歌苓心里,也装着一个爱人。

 

那种炽热的爱情像极了《芳华》里,对林丁丁痴迷的刘峰。

 

众人都说刘峰是活雷锋,他为不爱吃饺子的“女同志”煮面;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就算伤了腰,跳不了舞,也要留在文工团里做一名打杂的“万金油”。

 

这些全都是因为他伟大?不,至少有一多半是为了林丁丁,是为了心里火热的爱情。

 

那时的严歌苓和刘峰一样,爱得纯粹,爱得忘情。

 

对方是一位大她7岁的排长,短短6个月,严歌苓写出了160封情书。军队中禁止恋爱,两人就眉目传情。每当写好情书,她都会摸一摸衣服上的第二颗纽扣,发一个暗号让对方去看信。

 

没想到,恋爱一事被上级捕捉到蛛丝马迹后,男方居然主动拿出情书,检举揭发了严歌苓。

 

同刘峰的爱情一样,她遭到了深深的背叛。

 

之后的故事与《芳华》近乎重叠,严歌苓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写检查。

 

上级总嫌她写得不够详细,怒吼着让她“再写细一点”、“再挖思想源头”。

 

美好的爱恋成了罪孽、少女心事被一刀刀剖开,令年轻的严歌苓几乎产生了赴死之心。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历经绝望,冷静之后的严歌苓,开始用审视的目光去看待人心,也逐渐发现了一些蛰伏在人性之下,更深刻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究竟有没有爱的权利?

 

所谓爱情,为何会在当时如此不堪一击?

 

一个从未伤害过别人的人,为何会被如此落井下石?

 

真诚和善良,到底有没有用?

 

严歌苓把这些问题写进了《芳华》,留给观者来回味,品评。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阅尽生死,寻回内心的宁静

 

《芳华》中的萧穗子,比起严歌苓来,生活似乎更加简单而平静。

 

那是因为严歌苓找到了一个更适合盛装那些绝望与孤独的角色——何小萍。

 

那时候的文工团里,也确实有过这么一个女孩子,像《芳华》里的何小萍一样,受尽了大家的捉弄和排挤。

 

当时的严歌苓和电影中的萧穗子一样,并没能伸出援手。把这一角色写进《芳华》,也正是想表达她的忏悔之情。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20岁时,严歌苓所在部队参加了自卫反击战。

 

当时严歌苓和电影中的萧穗子一样,去当战地记者,没想到,这成为了她一生的转折。

 

之前,她只在文工团里编舞、编墙报,生活里只有轻歌曼舞。而后,那些战地记者的的体验,几乎彻底颠覆了她的生活。

 

电影《芳华》中,何小萍到野战医院担任护士,目睹了这样一幅画面:在野战医院里,全是前线拉回来的伤号,到处都躺满了人,连走道都几乎被堵住。

 

那时候的严歌苓看到这么多血淋淋的战士,感到很震惊:都是年轻的生命,为什么可以一下子就变成这样?

 

在采访、照顾伤员的3个月里,她常常跟着护士换药,呆在医院里,陪着负伤的战士说说话。

 

那几个月,让一个20岁的小姑娘忽然看到了战争的可怕、看到了死亡恐惧。

 

在听到了太多士兵们讲述的悲伤的故事后,对生命的悲悯让她再也不能傻乎乎地唱歌跳舞。

 

严歌苓开始写作,最初写感伤的诗,后来写带有反战情绪的小说,其中一篇叫《十五月儿缺》,写的是一个越南的女孩子和中国男孩,他们在边境认识、相爱,结果,就被一场战争毁灭了。

 

之后,她还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小姑娘》,写一个女战士,年龄小,部队里人都叫她小姑娘,胆子小,但是上了战场,为了杀敌,胆子就变大了。

在《芳华》里,严歌苓把备受排挤的何小萍“送”到了野战医院做护士。带她脱离了人的欺负,带她看尽了生死。

 

严歌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带着故事里的何小萍成长,带着她强大,也带着她寻回了内心的宁静。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1981年,她被调到八一铁道兵去写剧本,在爸爸的鼓励与支持下,成为了一名军旅作家。作品连连获奖,在文坛崭露头角。

 

直到25岁退伍,严歌苓的军旅生活才画上句号,她像《芳华》中的萧穗子那样,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作家之路。

 

在看尽了生死之后,她的笔下不再有单纯的儿女情长,也不再有单纯的歌颂。

她开始反思,探讨人性,在理想的幻影中描述黑暗,又在黑暗中探索希望的光芒。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不能磨灭的芳菲年华

 

30岁后的严歌苓,依然在写作之路上前进着,磨砺着,她的见识更加广博,写作手法更加纯熟。

1988年,美国新闻总署向严歌苓发出邀请,让她有机会了解了美国青年作家和艺术基金会,还访问了七个城市。从美国回来后,严歌苓带了一本《美国600所大学》,当即萌生了一个念头:去美国,考一所专门的艺术院校。

为了出国,她真是拼了。当时已经30岁的她,买了三本新概念英语和几本字典,每天抱着书死记硬背。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说:“你出去走走,休息休息,顺便买一只鱼回来,我们烧着吃。”

严歌苓抱着字典就出门了,一路背单词,一路来到菜市场,买了鱼,又一路背着单词回家。结果一进门,父亲望着她:“鱼呢?”严歌苓早不知道把鱼放哪儿去了。

到了美国后,她报考了英语强化学习班,可托福才考540分。眼看身上的钱快花光了,她听说在芝加哥、底特律、水牛城都有考试,而且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心想,豁出去了,剩下的钱我全部拿来买机票,这样我就还有三次机会。

严歌苓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死磕到底,居然从一个英语白痴,成为了考上两个艺术院校写作系的留学生。最后,她选择了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开始在那里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

她的英语文学基础,比起同班同学差了老远。别人一个小时读50页,她一个小时才读十页,别人一节课就能写一篇小说,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

与此同时,她穷得半死,还要去打工赚钱。但似乎越是困难,越能激发严歌苓的斗志和潜能。她拼命补课,反复训练写作的技巧,到了期末,成了班上唯一一个拿满A的学生。

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个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问:“您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

严歌苓说:“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确实,越是聪明的人,越是知道这世间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不断地穿山越岭,涉险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花更大的力气去下苦功,才可能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努力不一定有等量的回报,但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

《人寰》、《扶桑》、《寄居者》、《陆犯焉识》她成了一名多产作家,小说屡屡获奖。

 

她创作的《少女小渔》、《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

 

但在严歌苓的心中,仍然记挂着那一段青春时光,想要提笔描写,却又始终不敢碰触。

后来,冯小刚的邀请,让她终于把自己的青春落在了纸上,铸成了这部《芳华》。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我们在《芳华》中,听到萧穗子平静地讲述。

 

讲述那段被禁锢的爱情;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善良;讲述战争的残酷;也讲述一代人的青春时光。

 

在这段故事的结尾,犯下错误,给人带来伤害的人,并没有得到所谓的报应;一直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好人,也没能得到所谓的奖赏。

 

但电影中没有不甘,更没有愤怒。

严歌苓与《芳华》:守住本心,活得从容。

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芳华,严歌苓选择把知足,留给了被时代和命运亏待的何小萍与刘峰,看着他们在岁月中相依相伴,寻找着灵魂最深处的宁静。

 

而这段故事的讲述者——严歌苓,在历经了风雨后,终究选择和带给她无限疼痛的青春时光和解。

 

她不粉饰,也不夸大,只是诚实地书写。

 

关于爱情,关于善良,关于“伟大”,关于牺牲,关于命运,关于时代……

 

她用一支笔,在《芳华》中刻画人性的暗,又追索人性的光。

 

事实上,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在一个潮水四起、泥沙俱下的时代,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如何活得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