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编者按

2016年,《光明日报》刊发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文章《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阐述了本科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还要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所大学的高度。邱勇校长在本文中提出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同时围绕实践探索阐述了一流博士生培养的教育理念及需要构建的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特与读者分享。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者与学术群体在学术活动中坚守的价值准则。大学对学术精神的追求,反映了一所大学对学术的重视、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功利性目标的摒弃。博士生教育要培养有志于追求学术的人,其根本在于学术精神的培养。

无论古今中外,博士这一称号都是和学问、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和知识探索密切相关。我国的博士一词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种学官名。博士任职者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须知识渊博并负有传授学问的职责。东汉学者应劭在《汉官仪》中写到:“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辩于然否。”后来,人们逐渐把精通某种职业的专门人才称为博士。博士作为一种学位,最早产生于12世纪,最初它是加入教师行会的一种资格证书。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成立,其哲学院取代了以往神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在大学发展的历史上首次产生了由哲学院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并赋予了哲学博士深层次的教育内涵,即推崇学术自由、创造新知识。哲学博士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生教育的开端,博士则被定义为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具备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是学术精神的传承者和光大者。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正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

博士生学习期间是培养学术精神最重要的阶段。博士生需要接受严谨的学术训练,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并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活动及博士论文答辩等环节,证明自身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要培养学术志趣,把对学术的热爱融入生命之中,把捍卫真理作为毕生的追求。博士生更要学会如何面对干扰和诱惑,远离功利,保持安静、从容的心态。学术精神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精神、学术奉献精神不仅对博士生未来的学术事业至关重要,对博士生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博士生需要具备很多素质,包括逻辑推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等,但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

学术重视传承,但更看重突破和创新。博士生作为学术事业的后备力量,要立志于追求独创性。独创意味着独立和创造,没有独立精神,往往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成果。1929年6月3日,在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逝世二周年之际,国学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同为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先生撰写了碑铭,其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对于一个学者的极高评价。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强调要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努力达到新的高度。博士生应该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要求自己,不断创造新的学术成果。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到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90多名中国学生学者提出:“独创性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杨先生主张做研究的人一定要有独创的精神、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术上的独创性变得越来越难,也愈加珍贵和重要。博士生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性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勇于挑战自己、敢于挑战权威。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往往被认为是中国学生特有的弱项,也是我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2001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开展了一项“卡内基博士生教育创新计划”,针对博士生教育进行调研,并发布了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美国和欧洲,培养学生保持批判而质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同行和导师的观点同样非常不容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成为博士生培养项目的组成部分。

对于博士生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要从如何面对权威开始。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学术权威、挑战现有学术范式,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在2013年发起“巅峰对话”,由学生自主邀请各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与清华学生同台对话。该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21期,先后邀请17位诺贝尔奖、3位图灵奖、1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参与对话。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在2013年11月来清华参加“巅峰对话”时,对于清华学生的质疑精神印象深刻。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清华的学生无所畏惧,请原谅我的措辞,但他们真的很有胆量。”这是我听到的对清华学生的最高评价,博士生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勇气和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更难的一层是要有勇气不断否定自己,有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爱因斯坦说:“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这句名言应该成为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生的箴言。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做客“巅峰对话”(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有赖于构建全方位的博士生教育体系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一流的博士生教育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把教育理念落实到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在博士生选拔方面,不能简单按考分录取,而是要侧重评价学术志趣和创新潜力。知识结构固然重要,但学术志趣和创新潜力更关键,考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术潜质。清华大学在经过多年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从原来的按照考试分数招收博士生转变为按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术潜质招收,并给予院系、学科、导师更大的自主权。《清华大学“申请-审核”制实施办法》明晰了导师和院系在考核、遴选和推荐上的权利和职责,同时确定了规范的流程及监管要求。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生命学院“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夏令营”现场(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在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确认方面,不能论资排辈,要更看重教师的学术活力及研究工作的前沿性。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要让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博士生教育中来。清华大学从2009年开始探索将博士生导师评定权下放到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允许评聘一部分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明确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让富有创造活力的青年教师指导优秀的青年学生,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在促进博士生交流方面,要努力突破学科领域的界限,注重搭建跨学科的平台。跨学科交流是激发博士生学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博士生要努力提升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清华大学于2014年创办了“微沙龙”平台,同学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发布学术话题、寻觅学术伙伴。3年来,博士生参与和发起“微沙龙”12000多场,参与博士生达到38000多人次。“微沙龙”促进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志趣。清华于2002年创办了博士生论坛,论坛由同学自己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博士生论坛持续举办了500期,开展了18000多场学术报告,切实起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科交融、促进交流的作用。学校积极资助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超过60%的博士生有海外访学经历。清华于2011年设立了发展中国家博士生项目,鼓励学生到发展中国家亲身体验和调研,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各类问题。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参加巅峰微沙龙(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学生在哈佛大学访学(图片由成一诺同学提供)

在博士学位评定方面,权力要进一步下放,学术判断应该由各领域的学者来负责。院系二级学术单位应该在评定博士论文水平上拥有更多的权力,也应担负更多的责任。清华大学从2015年开始把学位论文的评审职责授权给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评审过程主要由各学位分委员会进行把关,校学位委员会负责学位管理整体工作,负责制度建设和争议事项处理。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大学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博士生教育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不断推动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光明日报》2017-12-05

邱勇校长:一流博士生教育 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 | 清华映

学院概况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诞生于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是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

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锐意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搭建起学界与业界的沟通桥梁,为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引领与契合行业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端咨询机构“学术顾问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汇聚学界与业界的智慧和资源,为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术研究等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与建议。

学院依托先进的办学模式、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开设金融学博士、金融专业硕士、本科辅修、双学位金融MBA、金融EMBA、全球金融GFD以及高管教育等项目,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

学院延揽国际一流全职教师,巩固业界兼职师资优势。一批享有国际声望的知名教授陆续加盟或来院讲学,鼎力构筑学院雄厚的教学基础和科研实力。学院继承和发扬导师外聘、紧贴金融实务的传统,聘请更多政府和业界资深人士担任兼职导师和授课教师。截至2017年4月,全职师资数量达到21名,兼职教授数量达到17名,兼职硕士生导师142名。

学院搭建学术平台,引领金融研究的中国实践。学院联合“一行三会”筹建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宣告成立,旨在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基础研究,为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咨询,打造一流金融智库。依托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建设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创业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家族财富研究中心、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鑫苑房地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凤凰健康金融研究中心、全球并购重组研究中心、文创金融研究中心、资本与市场与公司金融研究中心、新结构金融学研究中心均已启动工作。此外,根植于本土案例研究的中国金融案例中心、《清华金融评论》学术期刊相继创立,为金融学界前沿与业界需求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平台。

学院独树一帜,寻求学术与业界的有效互动。海内外名家云集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通过全球财经领袖和全球金融学者间的高层对话,探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中国金融改革。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清华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堂,邀请国内外央行及监管机构高层管理人员、金融领域知名学者、金融业界领袖人物,共同探讨前沿问题,研讨金融政策。中国金融学术年会,为国内外金融学界、业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平台,鼓励对中国金融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探讨。

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办多种教育项目。打造“中国创业者训练营”和FIN100创业加速器,激发全民族的创业意识,提升广大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开设“金融媒体奖学金培训项目”,提升财经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财经媒体与金融业界的良性互动。建立“紫荆在线”教育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把握商业机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融汇清华百年的文化积淀与学术优势,汲取“五道口”沟通业界、引领实践的优良传统,正朝着建设一流金融学科和商学院的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