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 可惜“卧底局长”太少
你要看的是不是《媒体: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 可惜“卧底局长”太少》?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 可惜“卧底局长”太少
53岁的山西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一头白发,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老头。这一年来,他多次出入当地各个保健品营销现场,“卧底”调查取证,成功端掉涉案团伙近10个。如今的郝如翔成了“网红”,他“卧底”的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他觉得自己的“卧底生涯”恐怕要结束了。“只能让局里其他有白头发的同事去了。”(《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
郝如翔的“卧底”并不复杂,就是暂时抹掉身上的职业痕迹,把自己混杂在成百上千的老头老太中间就行了。听听“专家”忽悠,领若干免费鸡蛋,体验体验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床、保健水等等,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有“老中医”给他把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吓人的词一个接一个抛出来。然后就是揭露骗局,驱散人群,普及常识。
当很多“有关部门”官员坐在办公室撮着牙花子表示银发骗局“很不好办”的时候,副局长郝如翔已经领回了几颗鸡蛋,顺带把照片、音频等证据取回来了。打击专坑老人的营销乱象,真有那么困难吗?究竟是不可为还是不为?或许,从郝如翔身上可以获得部分答案。很多时候,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遗憾的是,恰恰因为外部监管“想得太多了”,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勇气和能力。
事情到底怎么样,查一查不就清楚了?至于采取何种调查方法,那就要看当其事者的思路是不是开阔、办法是不是足够多。某种意义上讲,郝如翔的“卧底”不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吗?作为一个监管者,你总得接点地气,对社会生态有一些基本的体察,这样,才会有助于你的判断与决策。总是高高在上,抱怨腰也不好、颈椎也不好,若是多到下面跑跑会不会好些?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机构部门越来越多膨胀,人员也越来越多,而人多了,相互之间的请示汇报也成了主要的工作方式,很多人都喜欢浮在上面,喊喊话、传传话,而不愿意沉下去,去基层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由此也造成很多隔膜与盲目,不仅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与针对性,甚至连基本的民间冷暖也淡漠得很。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些年来,每年发生那么多起老人花冤枉钱或上当受骗的事情,根源在哪里?此前有人说,现在很多老人情感缺失,日常生活冷清而孤寂,一旦有人能够经常跟他们谈话、听他们絮叨,当然会欢喜,这也是一种填补情感空缺的做法,并非完全能够用金钱来衡量云云。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老年人金钱的掠夺就是合理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了一个受骗老人最终悔悟的个例。现居广州的浙大退休教授黄勤业余时间都在写书,提醒老年人谨防保健品诈骗。在过去的19年间,他曾沉迷于保健品,为此先后花费了40余万元,一度成为多个保健品公司争相拉拢的“重点对象”,被纠缠得连手机都不再使用了,直到发现保健品背后的暴利及诈骗套路后,才产生抵触心理。
值得庆幸的是,黄勤老人最终清醒了,可又有多少老人能够有这样的自省能力?即便是黄勤老人,不也付出了几十万元的惨痛代价?而权威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2013年以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16年,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1亿。国家老龄委发布预测报告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6年将达到3亿。
如何帮助这些老年人口看护好他们的口袋,不仅考验子女,也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近年来,政府、社会不断推出新的养老模式与概念。但无论如何,在构建起正常的养老秩序、老年市场秩序之前,政府的监管责任不能弃守。像郝如翔这样“卧底局长”多了,则银发骗局就会少些。
胡印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30日 02 版)
- 头条|第十届新媒体节年度盛典暨新金融新媒体新经济大会
- 万达斥自媒体恶意诽谤:净资产超3千亿,230个万达广场都视而不见
- 詹皇到底对球哥说了些什么?美国媒体用腾讯直播镜头揭开谜底
- 北京大学2017“网络新青年候选人” | 元火动漫社新媒体刊物团队
- 工大周榜丨广东工业大学新媒体联盟成员微信排行榜【12.03-12.09
- 自媒体必看!内容平台政策都在调,2018年该怎么玩?
- 美俄互怼升级,空中军机15米“近距离”接触,地面“媒体战”
- 关于武汉新城控股媒体行我有话要说…
- 【媒体关注】联储证券田世生:用金融科技撬动财富管理蛋糕
- 被媒体架上送去留学,又重新回到十字路口的胡歌,你别再当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