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垃圾股也会涨的很多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尼采
今天市场这个位置可以做一些抢反弹的动作,但一定要控制仓位,走坏果断止损。等待趋势明了再加大仓位。
上周朋友请吃饭,话题自然大部分围绕着金融圈的这些事情。他一直做的是市值管理,虽然这些年他赚的比我要多很多,但在我看来这是魔道,与投资正途背向而驰。
但即便我能够恪守本心走自己的道路,可是每次聊天后依然会有阵阵魔念涌现。就好像你是一个租店铺卖烤串的,他是一个街头支摊卖烤串的。你的成本、利润能够清晰估算,收益曲线很平稳但不华丽。而他在打好招呼没人查抄的背景下,收入大部分都是利润,收益曲线是一个向上60度的直线线形。
市场就是这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直指你的本心。为什么说投资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人性问题。你是否因为身边朋友得到股票推荐爆赚而蠢蠢欲动?你是否见到别人买了某个指标而想也去尝试一下?很多投资正确的东西都是不经意间被丢弃。
投资正途简单而清晰,但难在是否能坚持下去,是否能抵制住市场的各种诱惑。
先看今天一个股票的走势图吧,然后再接着说市值管理那些事。
看着是不是很有意思,你是不是看到第一眼就感觉是画出来的?
我们说上市公司天然的具备两种思维,一种是产业思维,一种是资本思维。对于大中小股东来说,市值是最终的指标,因为它代表着股价,或者说你的获利多少。
在我们读的教科书中都强调说,价值决定了价格,这是最经典的理论。我也是信奉这一点的。但其实很多企业都是反过来做,也是非常成功的。
比如A公司踏踏实实做企业,慢慢的公司做大了,市值膨胀了,股东收益起来了。B公司利润率极低,但通过做市值管理炒高股价,用很便宜成本融到的钱去并购其他公司,收购了很多企业,最终可能在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全面的超越了A公司。还记得去年那几个妖股吗?去深入研究一下,很有意思。
我们大概梳理一下,做市值管理的目的:
1、为了大股东高位套现。这个是最不能说但又多的。
2、为了更低成本并购企业。这个还算是不错的,至少大股东目的是为了做大公司。比如同样拿出5%股权进行置换资产,对大股东而言,500亿市值公司远比比100亿市值公司换回来的要多的多。
3、为了在高价位进行定向增发。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入账。感兴趣的回去查看下乐视的每次增发情况。
例子举不胜数,但为了免于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就不具体指出了,如果你结合上市公司公告和K线走势,多思考一下,一定能很清晰的看出里边的弯弯绕。
从每次朋友聚会聊天能感受到,这两年做市值管理和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前几年的时候就是暴力的生拉硬拽把股价做起来,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说好听点是主力资金在活动,说不好听点就是坐庄。
这几年他们做市值管理都是结合着并购资产重组一起做。这也是监管越来越严格使然。同时这个行业已经和世界接轨,其实各种玩法都是舶来品。现在包裹在华丽的外衣下,很有些借力打力的味道。
这里边还有一个细节,我在前两周的文章也写过。就是在资产注入、重组前,都会安排大股东到大宗交易平台先坚持。因为大小非减持要交20%所得税,当然低位减持能少交很多的税。
而这个坚持并不是真坚持,脑子进水才会明知股价会涨还提前卖对不。一般是安排过桥资金接手而已。左手转右手。
做市值管理的资金在重组前也会大规模进入,这是为了更好的控盘,保障资产注入重组后股价更有把握的涨起来。还记得2014年的百圆裤业、去年的宏达新材案件吗?看完本文你再去翻翻当时的股票公告会有新的体会。
写到这,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写完,但此时我的心又波动了。回想这几年朋友做的那些股票,每只都是翻倍起步。我等价值投资者苦苦守候标的,严格仓位管理,总资金收益率好的年份也仅仅1倍多,不好的年份只有20-30%。就像苦修10年功的少林武僧,遇到了一个手持沙漠之鹰的悍匪。
我又打开了朋友准备要做的那只股票,9元的价格,20元的目标。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将其从自选股删除。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因为我不在乎——莲花争霸《走我路》
- 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 为什么会让你抓狂?
- 为什么不同年份的相同葡萄酒价格变化会如此之大?
- 为什么唱歌总是跑调?
- 揭秘: 秒杀为什么抢不到?
- 红酒老刘品酒师这人好不好,帮你解决喝红酒引起的头痛
- 为什么会得胃溃疡?得了胃溃疡到底有多严重?
- 大妈在路边卖的这种小吃,吃过的人不多,有些人可能没见过
- 农村很多人为什么把父亲叫“大”,看完后明白了…
- 深藏在旮旯里的小店,那些年独属于杭城人的回忆!
- 关晓彤又双?上热搜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关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