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

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

中国人都知道,北京人爱讲究,但是你知道,北京人都讲究什么吗。



没错哪里都有喜欢讲究的人,但是,无论从讲究人数还是将就范围上论,北京都是首屈一指的。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作为首善之地太久了,爱讲究这事就融进北京人的血液里,刺进北京人的骨子里。

什么叫讲究,字典里解释,指重视,讲求精美,用北京话说,是一种风度,做人仗义追求品质的风度。

北京人讲究体现在各个方面,有人认为北京人只讲究吃穿,那就错了,北京人讲究的是规矩,讲究礼儿。

北京人爱讲礼,说话做事要有礼有面。北京人说话,爱说“您”字. 北京人张口闭口都爱说个“您”。您字当头,不您不言,不您不快……您,是北京人特有的恭敬用语。把“你”放在我心上,便是个“您”字。

别看“您”和“你”在发音上只有很小的区别,但意思大不一样。被称呼者,听到“您”的称呼,立马就觉得心里热乎、亲切、舒坦,感到受到尊重了,有尊严了,有面子了。

早上出门,一见面,一句“您早!吃了吗您?”让人听着亲切;有事请别人帮忙的时候说:“您辛苦,给您添麻烦了!”总透着一股谦卑的感觉;祝福别人的时候说:“您保重,祝您健康长寿!”让人听着舒心。

哪怕是老人对晚辈也会加上您字以示尊重。比如老人向别人问路,讲究的人会说,“劳驾,向您问个路”如果对方是小伙子,那就是“小伙子劳驾,向您问个路”如果是个大姑娘那就是“姑娘劳驾,向您问个路”绝对不会说“诶,问个路”那么粗俗。

据说,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而将“你们”二字连读就念成了“您”的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

到了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门用于第二人称单数。这时才开始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通常不加“们”表示复数,而用“您俩”、“您仨”、“您几位”来表示复数。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

北京人为什么爱说“您”字,这里并没有相关描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您”其实就是一个人称代词。不过,北京人喜欢称呼“您”,或许是元代在北京建都,您字又在宋元以后才表示尊称,应在最先在北京传播发展,经过明清民国久而久之就在北京流传下来。

电影《老炮儿》里有个情节,俩情侣问路六爷“哎,怎么出胡同”,冯小刚嫌俩人不讲究没规矩。



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



北京人爱叫人,绝不会,哎哎的和人打招呼,这也是讲究。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别人怎么也要叫声师傅。比如 “师傅,这地方怎么走?”绝不会说“哎,这地方怎么走”,如果这么问,会被视为没家教,会招来白眼。



所以在北京,常说您,多叫人那就对了。

北京人在穿上也很讲究。民国时期,讲究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

说的是过去京城的富贵人家出门,要头戴马聚源的帽子、脚穿内联升的鞋子、身穿瑞蚨祥的衣服,这一身 " 行头 " 在当时可算是极尽奢华之能事。

解放后,北京人讲究穿纯棉质地的衣服和棉布鞋,因为稀罕舒服,如今穿衣随便了许多,只要讲究整洁不邋遢就可以了。

住的方面,北京人讲究住四合院,即便住不起四合院,也要争取住南北通透的北房,过去还有一句俗话叫做“有钱不买东南房”。这种讲究的根本原因在于四合院能够最有效的抵抗北京的恶劣天气,至于细节之处例如影壁挡风,北房坐北朝南,有阳光,南北通透又有过堂风,冬暖夏凉;东房西晒,西房冲东亮得早黑得早,南房冲北,自然是阴冷不见太阳……

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

我有个朋友,祖上是满清的侯爵,祖上留下个四合院在后海,后来子孙争遗产,于是1000万卖了院子,如今四合院每个都上亿了,我的朋友一提到这事就捶胸顿足。我们调侃他,这是不讲究的报应。

吃的方面,北京人就太多了,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但是总结起来有两条,一是要讲究正宗,而要讲究讲时令。特别是吃饭时的礼节不少。

比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小辈儿的座位高度不能高于长辈;吃饭之前长辈没动筷子,小辈也不能吃;吃鱼不能说翻身,因为不吉利要说掉个个;家里来客人添饭,不能对人家说“您还要饭吗?要说您还添饭吗”; 吃菜紧着靠近自己的一边吃,不许随便在盘子里乱翻;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上因为这样像坟头;不许用筷子敲盘碗,不许捧着碗因为叫花子才这样;过年下饺子不能说饺子破了,而要说饺子挣了等等。

其实北京人讲究的是规矩,北京人正是因为讲规矩才被公认的讲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开车讲究开车的规矩,走路要讲究走路的规矩,待人接物讲究待人接物的规矩,比如请人吃饭,要提前三天打招呼,北京人讲究"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



如果人人做事都讲究懂规矩,那社会是多么和谐。



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

北京老炮儿

我有故事,也有酒,就差一个你



 微博搜索【掌北】

公众号ID

 beijingchihe 

北京特色除了人多,这玩意儿也多,而且老北京都门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