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居庸关历史介绍

【历史】 长城居庸关历史介绍

--------------------------------------------

傻大方资讯为您精选的网友回复(供您参考):

[北京]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2013年2月居庸关景区泮宫牌坊处的两个汉白玉的柱头兽被盗走,2013年5月赵某等四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批准逮捕。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云台”。在元朝时,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被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态传神;还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组成的佛经。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团状长城... 展开

--------------------------------------------

傻大方资讯为您精选的网友回复(供您参考):

[北京]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2013年2月居庸关景区泮宫牌坊处的两个汉白玉的柱头兽被盗走,2013年5月赵某等四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批准逮捕。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云台”。在元朝时,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被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态传神;还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组成的佛经。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团状长城内既有供学习的泮宫和叠翠书院,也有商贾行走的买卖街;不仅有专供参拜的城隍庙,而且有特为迎驾的行宫。现存的居庸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元代时,居庸关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现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过街塔台基,当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时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于康熙年间焚毁,此后只剩云台保留至今。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图像和梵、藏、西夏、维、八思巴、汉等六种文字的经文有学术价值,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现存元代雕刻艺术的精美杰作。[3] 到了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了军事重镇。原因是:朱元璋灭元之后,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恢复元朝统治。而居庸关是他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加强居庸关的防御设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后历代都有修建,特别是景泰年间又将关城扩大加固,设水陆两道门,南北关门外都筑有瓮城,现南北关城券门上的匾额就是当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关的真迹。所以在明朝时居庸关城建筑设施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不仅关城建筑完备,还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从此关经过,作为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从南口进入关沟以后,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流传古今。清乾隆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建了御笔碑,民间还流传关沟72景之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1961年,居庸关云台被国务天下第一雄关院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遵照文物工作“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从1993年始先后投资一亿元开始对居庸关长城进行抢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至1997年基本完工。总计修复长城4142米,敌楼、铺房、烽隧等建筑28座。关内修复各种建筑30座,面积7000余平方米,有寺庙、亭榭、仓储、神机库、户部常设居庸关的衙署及书馆建筑。2013年,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中外游人到这里参观,可以爬长城、上关楼,领略居庸关的雄姿伟貌,可以欣赏云台精美的石雕艺术,可以参观各种庙宇。旅游服务设施有餐厅、工艺品商店等。居庸关中心有一云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建于1345年(元至正五年)。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在元末明初时期先后被毁。1439年(明正统四年)在台上修理泰安寺,又于1702年(清康熙41年)焚毁。现存的云台,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近27公尺,南北深17公尺半;顶部东丙长24公尺,南北深近15公尺。台顶四周安设石护栏和排水龙头。台座中间开一券门,宽6公尺余,高7公尺余,为五边折角尤拱券,可通车马。券门和券洞上有元代精致的石刻,是研究佛典和古文字的珍贵资料。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