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来源是纪岩松。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88篇。
毕竟武人出身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在赵匡胤时代,当兵做武将还是比较划算的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虽说禁军将领被限制得比较厉害,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建功立业机会太多了,随便一次出征,即使升不了官,起码有得赏赐。
再说,除去中央禁军,边将们待遇很不错,要权有权,要钱有钱。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就是国王。
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但读书人就不行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赵匡胤虽然自己爱读书,也常叫其他人读书,但他毕竟是个武人,是个实用主义者,最喜欢的当然是文人习武、武人学文。但文武全才的人毕竟是少数,他推行读书,主要还是要大家懂些忠君爱国的道理,他才不在乎什么学问。
比如,赵普为他起的“乾德”年号,被人发现与前蜀年号重复了。赵匡胤虽然很生气,说宰相须用读书人,但实际上他一直信任的仍是学问一般的赵普。
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他根本不喜欢虚头巴脑的东西,认为,之乎者也,能有什么用?
在这样的观念下,读书人的前途也少。赵匡胤一朝的合格进士,最多那年才三十来人,少的一年才六人,近二十年统治一共才录用一百八十余人。
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成绩相当,定状元的时候,赵匡胤的办法也很奇特。他说,两人打一架吧,谁赢就是谁的状元。
这哪是读书人,分明是武人!
就算考中进士,也不算是仕途坦荡了。因为新科进士还要再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授官。
授官也只是进入仕途了,因为起点太低,顶多干个从八品。想出头千难万难啊。
赵匡胤的当朝大臣多是旧朝留用、幕府中人及勇猛武将。他是生怕当官的人多,他的观点是“吏员猥多,难以求其治,俸禄鲜薄,未可责以廉;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而益俸”。
简而言之,统一全国他得依靠武将;至于读书人就别想了,他就是要取士少,官少少的,钱多多的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赵光义变天了
一到赵光义时代,那就真的是变天了。
当武将没权没钱,手底下的兵都是流民、罪犯,而且历经多年战争,伤的伤、残的残,年纪又大。关键是职业兵养着,还不退伍,没有新鲜血液。
对于部队这些事,赵光义懒得管。他是读书人,要关心爱护读书人,那才是他的知己、核心势力。
所以,兴文教、抑武事,这是治国方针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977年正月,赵光义即位两个月,科举扩招,史称“龙飞榜”。
我们看看以下数字:
各地选拔贡士五千三百余人进京参考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选拔进士一百零九人(仅此一项,就是赵匡胤时期最多那年三倍多),诸科二百零七人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都赐进士及第;还有,礼部去翻阅资料,把在赵匡胤时代参加考试、但一直没能中选的找出来,赐他进士出身,计一百八十四人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最后,还有怎么都不够条件,但太老了的,咱们就照顾一下,特赐同三传出身,计七人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总共五百零七人,十分之一的录取比例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全部穿绿袍,赐宴开宝寺,大家好好庆贺吧。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以前,中选只是一个程序,代表自己是官员后备力量,至于能不能当官还得另说。
现在全部改穿绿袍!这可是六七品官服的颜色。这代表着,朝廷已经承认你踏上仕途,进入官场了!
因为,没当官前,你是一介布衣;现在中选了,脱掉布衣,改穿绿袍!
赵光义不仅扩招了,这待遇还更好了。读书人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进士及第的,直接做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同进士出身的送交吏部,不用再参加吏部铨选了,任为初等职事及判司簿尉。
等于考试一过,就直接当官了。
这还不算完,等他们庆贺好,接到通知前往任职时,赵光义再每人赐钱二十万,并淳淳叮嘱,到了地方上,有什么事记得马上汇报。
这五百多个新科进士,一撒出去,就像龙入大海,帝国的各个角落、朝堂内外,从中央到地方,都被天子门生掌控了。
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如此大规模、高起点的取人速度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旧臣们一时难以适应。薛居正说,取人太多,用人太快,历代未见啊!薛居正是没有看到后来这些进士们的升迁速度及以后取士的规模。如果知道了,他估计也不会说这话了。
因为,不用十年,这期录用的吕蒙正、李至、张齐贤、王沔、温仲舒等人,将陆续升任宰执(宰相和执政,执政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等)。
而且,今后每年的取士规模不会比这少,起点授官也保持这种高标准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那时回头再看,这取士规模、这起点授官算是小儿科了。
当然赵光义根本不理睬薛居正的意见,帝国幅员广阔,不用这些读书人去治理,难道还像赵匡胤一样,重用军人吗?
至于薛居正说取人太多,他也知道。正是因为他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成才,所以他才取这么多人。这样,就算没有一半,有一两成能够建功立业,就足矣。
这就摆明了,他并不真是为治理国家考虑,纯粹是为了多取人,以使更多的心腹掌控朝政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一句话,好好读书,皇帝会重用,官大大、多多的,钱也多多的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风向一变,面貌将完全不同。读书人地位高、有前途、待遇有丰厚,客观上造就了繁荣的宋朝文化。
重建三馆
以文治国,自然得有个藏书、做研究的地方。
宋朝以前太落后了,没文化。
建国之初,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所藏图书才一万二千卷,穷得真够可以。像后蜀、南唐这种地方,藏书都比它多,分别达到一万三千卷、二万余卷,当然它们没有实力,东西再多都是别人家的。
等到赵匡胤平定诸国,眼热得很,就将所有图书收归宫中。再发动民间献书运动,天下书籍集于三馆。
有书就有文化了吗?赵光义可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赵匡胤光知道藏书,并不真正爱书。要不然怎么会图书数量、种类一直在增加,而它的存放地点数十年不变?
从后梁开始,三馆就只占用着宫中角落里的几十间小屋,至今已七十年不变。
破烂狭窄、漏风漏雨还在其次。关键它靠近徼道,整天有人来回巡逻,人喊马嘶的,不停喧哗。碰到接个任务,三馆想做个研究、写个报告都没法静心,只能另寻它处。
这种情况必须转变。赵光义一即位就说,如此简陋的地方,怎可储藏天下图书、招揽四方贤俊?
皇帝既然发话了,必须改!赵光义亲自规划,重建三馆。要重新选址,由专人监督,昼夜施工。
在这种高标准、严质量的要求下,美轮美奂的新三馆建成,堪比内廷。
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978年二月,赵光义赐名崇文院。
其中东院为昭文馆,南院为集贤院,西院为史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八万卷图书就此迁移。
既然建好了,就要用起来,皇帝可是要经常来视察的。为方便皇帝临幸,在西边专门设计个通道。
编制大书
光有崇文院,网罗天下典籍是不够的,还得有自己的东西。
977年三月,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及李穆、徐铉、张洎等人编修《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一千卷和野史小说《太平广记》五百卷;之后,再于982年九月命李昉、扈蒙及李穆、徐铉、张洎、吕蒙正、李至、杨徽之等人编修《文苑英华》一千卷。
根子|赵光义|崇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这些读书人,有些在赵匡胤时期就已经是翰林学士,有些是赵光义时期的新科进士,而徐铉、张洎都是从南唐投降过来的文人。他们终于在赵光义手里发挥重大作用了。
《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大书,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读书人也有资料去研读了。
武人当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宋史笔谈88:宋朝崇文抑武是赵匡胤开创的?错,根子在赵光义!。根子|赵光义|崇文---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后续连载更精彩。
- 人类记载中最亮的星星,宋朝人用它晚上看书, 今已膨胀到60光年大
- 宋朝时期发生不明飞行物事件, 老百姓给UFO起名“帽妖”
- 宋朝大臣出使金国拒绝下跪,金人叫来一奴仆,使臣哭着跪下
- 此人在宋朝只当了个枢密副使,为何却能做到在后世千古扬名
- 为什么明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却不能呢?
- 唐朝大臣们上朝坐着,宋朝时站着,明清时下跪,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 宋朝一小官,花八十万买了个小妾天天跪拜,一年后成为二品大员!
- 为什么只有宋朝的灭亡才被称为“真正的亡国”?
- 此人曾担任南宋、元朝两朝宰相,为何宋史、元史都不为他立传
- 宋朝木驴刑罚分成两种,水浒中的王婆遭受的是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