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连续大涨动力是什么?

当前市场出现了不少让人迷惑的迹象。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对于大金融的连涨应该怎么定性?是当前资金风格确实在偏向大金融,还是郭嘉队护盘所致?

如果是前者,则不论板块分化是否会更严重,至少大盘指数还有上升空间;

如果是后者,则行情就是表里不一,看似繁华罢了,随时会被打回原状。

而从一些迹象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似乎前者的几率更高一些。而若真是如此,那么,大金融的涨也许会比博览研究员此前预期的更乐观些——当然,现在我们也只是看到一些迹象,还需观察

我们看到,相比之前沪指11连阳更加惊人的是,上证50指数已连涨15天,券商虽然如我们的预期没能延续强势,但银行板块连续第二天发威,带动沪指叠创新高,煤炭钢铁板块也依然表现不俗。其中,25412亿的工商银行和22451亿的建设银行今日分别上涨6.1%和7.03%,继续创历史新高。有统计认为,两大行昨日为上证指数的上涨贡献了22点,而当天上证指数上涨30点,两大MVP占比可怕的73%。

尤其是工商银行,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只有爷爷奶奶那种股民才会买的票,贼安全,怎么会有这种涨幅?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以往一般来说,在当前这种存量博弈的市场,投资者都会担忧一种情况:持续拉升大金融,哪有那么多的资金量呢?

但是,最近的一些关于资金面的消息,似乎可以解释当前不同于以往的市场疑惑:

一是央行17日特别发文提醒,1月25日开始的定向降准日子快到了,似乎有意在释放流动性不坏的预期。

二是最近据传连续有几个基金发行规模出现了极其热烈的超募,均超百亿。这一消息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市场对机构资金入场的猜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拉蓝筹资金持续力的担忧。

银行连续大涨动力是什么?

事实上,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基金经理都是过去凭借重仓白酒家电得到很好回报的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在这一次的超募后,市场的选择正好相反,白酒家电在近两日出现了明显的回调。

因此有一种猜测是,新成立的基金正在调整配置结构,现在他们侧重在寻找流动性最好的,估值最低的购买,先是地产,再是银行,再是建筑,分析师也争先恐后的为其找到上涨的逻辑。

银行连续大涨动力是什么?

机构主要观点认为,银行估值仍处于历史区间底部,公募持仓处于上升通道,有望走向标配。中金公司分析认为,中资银行已经进入由资产质量/盈利反转所推动的重估第二阶段,即水涨船高。中资银行的监管/负债压力被高估,盈利弹性/估值上限被低估。向前看,银行板块 H股空间好于A股,同时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大幅调整的中小银行。

也就是说,似乎场内资金正结构性地向银行板块转移,而此间并没有看到更多关于郭嘉队的动向。尽管部分资金的逻辑被认为依旧是避险(所以我们对大盘总体还是维持区间震荡的判断),但对大金融而言,似乎是可以相对乐观一点的。

比如,不下数家机构都发出了如下类似中泰证券的关于银行板块的观点:

银行连续大涨动力是什么?

三是,对于近期银监会抓住银行系统的债市风险、非标资产和套利风险穷追猛打(提门槛、降杠杆),一方面,提高了市场对大金融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财经舆论的导向似乎并不在于担忧银行收益预期会变差,而更侧重于强调资产质量会持续改善的一面。这对于金融连涨也有一定的侧面影响。

有券商的统计分析指出,去年史上天亮的银行信贷其实已经对债券和影子银行形成了比较充分的替代效应,对银行业绩预期下滑的担忧很小。另外现在打债市导致的债市融资成本提升会温和地向贷款利率传导,而大型银行相对受益(这也能解释为啥宇宙行收到追捧)。

银行连续大涨动力是什么?

另外,博览研究员认为,需要重视的是,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高于市场预期的6.8%。也是过去7年来首次提速),这一个同步甚至超越全球整体经济复苏节奏的数据(美国过去数年的牛市,跟经济复苏有极大的关系),对A股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利好。银行股虽然算不得特别受益,但至少作为经济的血液,其是一个稳健的优先考虑。

非官方媒体对2017年的评价是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存在较强韧性,并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背后是新的结构、新的逻辑、新的动能。

官方对此的评价是,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2017年的一个大变革。外贸方面,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

统计局回应部分地方GDP注水:不影响全国数据的真实可靠——因从90年代起,我国就实行分级核算,国家统计局核算全国数据,主要工业是根据联网直报,农业是抽样调查,服务业是电子政务的数据,同时地方也按国家制度方法来核算——这更让2017年GDP增速6.9%(7年来首次回升)的数据,显得难能可贵。

对于股市而言,这从整体上夯实了股市当前的估值水平,奠定了沪指大盘和创业板在3400、1700之上的相对安全性。这从上市公司的全年业绩报平均水平明显好于往年,以及央企净利润创1.4万亿的历史新高,也可见一斑。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当前到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挖掘年报中的低估值绩优股龙头,或许会成为市场的热点之一。因为预计今年不仅地产,其他部分国企蓝筹也可能出现相对往年更高的业绩报,其中的部分行业龙头,或许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