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严防房企囤地 111城市五万宗宅地被查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消息,通过对全国111个城市开展的近五年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检查结果显示,出让的住宅用地多数能够得到顺利和有效开发。
从2013年1月1日以来,出让的住宅用地52285宗、面积170404.7公顷,合同正常履约比例达到81.8%,安徽等8个省级行政区正常履约合同超过90%。检查发现,影响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的因素,除了个别合同约定不合理及不可控因素外,主要是受让方资金短缺或利益驱动、规划调整、出让方没有按约交付土地,以及行政审批环节多、周期长。
本次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宗地逐宗整改,目前已经对一半以上违约宗地制定整改措施。
在追缴土地出让价款方面,采取催缴、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按照合同约定对超期未支付价款的受让方征收违约金。
在督促开工、竣工方面,采取了向受让方发开竣工提醒通知书、约谈督促、启动闲置土地处置程序等方式,督促加快开发建设进度。
超五万宗地块被检查
此次检查内容是2013年以来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重点是按时开工、竣工情况和出让价款缴纳情况。国土部明确了三个检查工作环节,包括城市开展自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现场抽查核实和督导,以及国土资源部调研、督导。按照工作部署,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于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检查、提交报告。
国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检查目的是促进已供应住宅用地尽快形成住房有效供给。通过检查督促加快住宅用地开发建设,有助于改善住房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检查结果表明,全国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良好。总计检查了2013年1月1日以来出让的住宅用地52285宗、面积170404.7公顷,合同正常履约比例达到81.8%,安徽等8个省级行政区正常履约合同超过90%,表明出让的住宅用地多数能够得到顺利和有效开发。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原则上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的开发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过往楼市低迷时,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选择延迟开工竣工的方式,来减少低价入市的风险。而楼市火爆时,也会有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期未来楼市走高,便将项目拖延入市,谋求后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资产,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些延迟开工竣工的地块,一旦闲置数年,外界就往往将之视为开发商“囤地”,而“囤地”的项目多了,按时入市的商品住宅项目就会相对减少,这在热点城市就会加剧市场中的供需矛盾,推高房价上涨预期。
一些开发企业的囤地行为虽然时常被舆论所抨击,但因相关法规并不十分完善,对囤地行为的认定还存在一些障碍。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主要供应方,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中的主要监管方,其对住宅用地的开发进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国土部表示,此次检查发现,影响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的因素,除了个别合同约定不合理及不可控因素外,主要是受让方资金短缺或利益驱动、规划调整、出让方没有按约交付土地,以及行政审批环节多、周期长。
国土部表示,本次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宗地逐宗整改,目前已经对一半以上违约宗地制定整改措施。在追缴土地出让价款方面,采取催缴、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按照合同约定对超期未支付价款的受让方征收违约金。在督促开工、竣工方面,采取了向受让方发开竣工提醒通知书、约谈督促、启动闲置土地处置程序等方式,督促加快开发建设进度。地方国土部门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监管。
土地出让收入或创新高
土地供应是房屋建设开发的基础,要想缓解房地产供需紧张局面,增加土地供应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后,一些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陆续出台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加大供地量成为主要做法,以求稳定市场预期。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土地供应明显增加,特别是住宅地块,高达91宗1229.39万平方米,同比上涨幅度高达390%。其中,2017年12月单月供应住宅土地达20宗,总面积277万平方米,刷新单月历史最高记录。
随着房地产用地供应数量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水涨船高。
财政部近日发布“2017年11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390亿元,同比增长35.3%。如不出意外,2017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将超过2014年的4.29万亿元,再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增加国有土地供应,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8月发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包括北京在内的13个城市获批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此次部委鼓励集体用地建设租赁房,有利于提高用地指标紧张的城市加快租赁房源供应的可能性,上述13个城市基本都属于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国有土地相对紧张,而部分区域存在的城中村等集体土地,如果部分进入租赁市场,将有利于房源供应,也有利于城中村改造。
在增加土地供应之后,推动房地产开发商按合同约定开工、竣工,尽快形成住房有效供应,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后期政府监管的一个重点。
2017年12月29日,国土部表示,将继续推进住宅用地有效开发利用,调研督导问题整改及住宅用地监管机制建设,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将推动解决合同执行及监管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规范房地产用地秩序,促进住宅用地有效供给。
我国将以“大土地”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立足人地矛盾突出、空间差异性大、水土资源匹配性差等国情,我国将以“大土地”观,补齐土地科技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16日在土地科技创新研讨会上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三深一土”战略提出一年多来,我国“三深”探测和观测在一些方面站到了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以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对“三深”,土地科技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学科建设比较分散、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要以中央编办日前批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加挂“国土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牌子为契机,立足“大土地”观,全面落实十九大工作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
姜大明说,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空间差异性大、水土资源匹配性差等问题世界罕见,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多有重叠,土地资源退化、损毁、废弃、污染、低效利用等问题突出。要看到我国独特的土地调查监测、规划管控和大规模整治工程是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场。要加快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树立“大土地”观,创建土地大学科,构建土地科技创新大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版权保护声明:「成都市投融资商会」除发布相关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选发优质财经类文章的分享交流,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进行授权,敬请作者和我们联系。
来源 :一财网 央视新闻 新华网 (声明:本栏所载文章目的仅限于传播信息,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商会立场和观点。)
一家综合融资服务供应商
投融资商会:cifc_cc
- 海南一房企擅自销售法院查封房产被罚50万元
- 下半年,这件事让房企们很担忧
- 精准抄底土地市场!这家房企业绩半年大涨60%!
- 扒一扒闽系房企崛起之路
- 闽系房企和它们的江湖
- 近期降雨缓解干旱 省防指要求严防旱涝急转
- 1万亿负债的房企及4年融资3000亿的房企,房地产已经抵达极限?
- 54家房企披露半年报,7成营收上涨,严监管下租房成为新增长点?
-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处理检察干部:坚决清理门户 严防“灯下黑
- 年内土地流拍数量突破800宗,重压之下,房企新一轮“自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