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二 )


低幼动画不是贬义词,低幼动画它是阶段性的一个名称,低级动画才是贬义词。我们一直把学龄前动画叫低幼动画,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贬义词来看待,我们也不要嘲笑这样的动画片。
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文章插图
《小猪佩奇》动画
观察者网:但是面向儿童的动画片推出之后的市场表现确实不如一些青年向的动画片效果好,您今后在创作中会去为了把年龄较大一些的人拉进电影院而做出一些改变吗?
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于胜军:不会。我原来是做青年向动画片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团队会全力以赴的制作儿童内容。我们希望我们给中国的儿童,种下一颗很美好的种子。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拿出世界级的作品,让世界的儿童都看到我们中国的儿童动画。
市场当然是需要的。早期阶段的儿童动画的整个创作环境肯定是艰难的,但是世界上真正做到产业化的全是儿童动画。不管迪士尼也好,还是欧洲很大的动画公司,它真正的产业基础还是儿童的。青年人会消费它的内容,他会为内容买单,但很难真正消费它的产业链。儿童不会为内容买单,但是儿童会为产品买单。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消费习惯和欣赏习惯是不一样的。
观察者网:您怎么定义儿童动画?您觉得宫崎骏的动画算儿童动画吗?
于胜军:不算,是偏向全家欢的动画。
儿童动画还分两个阶段,在6岁之前算低龄动画,学龄前的儿童动画是不一样的。儿童动画的标准,第一,不能给他长时间看,在国际上它原来的标准是必须保证在10分钟以内,而且不能是连续剧。我们不希望儿童过多地被成瘾性产品去吸引,这是一个核心的标准。
我们做商业的时候,当然是希望勾引用户不停的买单,不停的看,但真正的儿童动画是不希望他长期观看的。比如说他不能做连续剧,你看《小猪佩奇》这些,它都是系列剧。
另外,儿童动画里不能有二元对立。他不会用你的优秀和一个不好的孩子去对比,说你看你再不好就成为他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比较。
同时儿童动画不能引导暴力,不能用打斗,儿童动画里不能有牺牲语言,歧视性语言。
什么叫歧视性语言呢?不能随便拿别人的生理特点起外号,比如说我的鼻子很大叫我大鼻头,尤其不能说什么瘸子瞎子,对别人的生理特点说歧视性语言。儿童动画是有一系列标准的,不能有危险的模仿性动作,比如说从高处往下跳又摔不死这种。
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但缺乏对危险的判断,不知道摔伤、触电是什么感觉,所以他的模仿性非常强。
儿童动画它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在里面,它不完全是以娱乐为主的。坦率讲我们在儿童动画的科学性研究上非常差,而且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叫成瘾性产品。我们不能给儿童输出一系列不可把控的成瘾性产品,但是今天我们很多的产品都是成瘾性的,不但青少年欲罢不能,连成人都欲罢不能。
手机、电脑、PAD对孩子的诱惑太强烈,我们不知道未来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但是我们都无法摆脱的这种产品,让我们孩子去学会自制,很难。
所以不管是平台也好,还是我们的创作者也好,如果真的你想做儿童内容的作品,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学会带着枷锁跳舞,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门槛,我们要勇于接受更多的社会的评判和鞭策。
给谁的作品都可以去随心创作,只有给儿童的不能随心操作。就像妈妈养宝宝一样,哪一个妈妈是真正的随心去养育我们的宝宝了?
好的优秀的儿童作品是引导孩子的,引导和诱导是有本质的区别。妈妈对儿童的整个的养育都是引导式的,比如他不爱吃有营养的食品,妈妈会变着法做的让他爱吃。但是商人是什么?商人是你想吃炸的,我就炸得更香;你喜欢吃甜的,我就玩命的给你加糖,这就叫商人。所以我希望我们要真正的重视儿童内容的创作,我们要把儿童内容的创作提到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上,去接受社会和专家的检查。
观察者网:我们这一代其实小时候看了很多美影厂的作品,包括79年版《哪咤闹海》的自刎情节,还有《九色鹿》这种作品,它们都是有一些非常激烈的内在的,也并不符合您刚才说的那些标准。但是这些作品对构建儿童对于美学和世界的观念其实也很重要。
于胜军:好作品当然有很多好的方面,但你不能说作品好,其他问题就没有了。为什么美国在七八十年代提出了向儿童传递健康、安全的信息呢?因为很多迪士尼早期的动画片,比如公主里面的邪恶巫婆出来就会给很多小朋友带来恐惧,所以传播邪恶或者表达邪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