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古代的血吸虫病是怎么产生的?( 二 )


【爱历史】中国古代的血吸虫病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瘟疫发生在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 , 蝗虫从东方来 , 蔽天 。 天下疫 , 百姓纳粟千石 , 拜爵一级 。 ”公元前243年这一年 , 秦帝国发生了蝗灾 , 还出现了瘟疫 , 秦朝和汉朝有“纳粟拜爵”的传统 , 遭遇蝗灾和瘟疫 , 官府鼓励老百姓纳粟 , 纳一千石者 , 赐爵一级 。 公元前243年的这场瘟疫 , 《史记》中仅有三个字 , 即“天下疫” 。 到底是什么疫呢?司马迁没有详细说明 。 实际上 , 秦汉时期的人们不可能知道引起这场大疫的病原体是什么 。 这场瘟疫很有可能与天花有关 , 天花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古埃及 ,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有被天花感染后留下的印迹 , 天花经古埃及商人传播到印度 , 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 , 只是北非、中东和印度的一个地方病 , 并未在全球蔓延 。 秦汉时期 , 我国的西南地区与印度有贸易通道 , 但是 , 这条贸易通道是间接式的 , 天花也不太可能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 , 进入到云贵地区 。 如果说公元前243年的这场瘟疫是天花的话 , 那么 , 最有可能是经过中亚传播过来的 。
中国古代 , 先秦时期是没有瘟疫的 , 史书中是不见“疾疫”、“大疫”的记载 , 秦至西汉则是少见 , 而到了西汉末年 , 则出现频率高发的态势 , 到了东汉至三国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 这与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深刻改变有关 。
【爱历史】中国古代的血吸虫病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 , 我国的人口数量不超过2000万 , 因多年的战乱 , 秦代的人口大约是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 , 这个数量一直维持到汉初 , 西汉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 社会经济持续繁荣 ,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 到了西汉末年 , 我国的人口数量突破到6000万 。 西汉末年 , 虽然只有6000万人口 , 但是 ,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 人口密度并不低 , 因为当时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 甚至在黄河流域亦有大片的原始森 。 人口数量的增加 , 必然伴随着人类聚落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 , 为了满足商品的交流 , 村镇、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也越来越密集 , 这就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
农业社会 , 人们把饲养的家禽和牲畜都关在了一起 ,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 , 粮食产量的增加 , 家禽和牲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 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 , 人们还把人类和牲畜的粪便堆积在村庄的里面 , 这些粪便的上面聚集了大量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 , 这些病原体随着粪便被播撒到农田里 。 农民种植庄稼 , 需要引水灌溉 , 自战国时期开始 , 我国的北方地区就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利设施 , 纵横交错的水渠 , 为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跨区域传播提供了方便 。 那个时候的人类 , 并不知道地球上存在微生物 , 也就不太注重村庄、城市环境的清洁 , 人类饲养的家畜和家禽 , 甚至还可以在村庄和城镇的街道上到处排泄粪便 。 农业社会 , 人们有了大量的剩余粮食 , 谷物都堆积在仓库里 , 这也为人类和啮齿类动物(老鼠)的接触增加了机会 。 总之 , 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 对于采集和狩猎来说 , 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 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 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温床” 。
【爱历史】中国古代的血吸虫病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因此 , 在西汉至三国时期 , 传染病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是有一些区别的 , 南方地区主要是寄生虫 , 而北方地区则是病毒和细菌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移至农业文明产生的前夕 。
人类大约是在1.2万年前发明农业的 , 人类首先驯化了大麦、小麦、粟、水稻、大豆等农作物 , 然后才饲养家畜 , 因为饲养家畜需要有饲料 。 在人类驯化的动物当中 , 狗是最特殊的 , 狗的祖先是狼 , 在农业发明之前 , 狗就被驯化了 , 狗主要是帮助人类狩猎的 。 人类在1万多年前就驯化了狗 , 而绵羊、山羊、猪的驯化则要推迟到8000年前 。 牛和马驯化的时间则更晚 , 因为牛、马的体型比较大 , 驯化难度较高 , 牛大约是在6000年前驯化的 , 马大约是在4000年前驯化的 。 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 , 那就是人类驯化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群居性的动物 , 只有群居性的动物才能成为人类肉食的来源 , 才适合在农业社会被圈养 。 这些群居性的动物 , 也为日后传染病的流行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