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 三 )


一般来说 , 这些放免都受到了法律保护 。 《唐律疏议·户婚》也曾明文规定 , 不允许将已经放还的奴婢、部曲“压良为贱” , 否则“徒二年” 。 然而 , 有幸参与放免 , 也不意味着奴婢可以高枕无忧 。 一方面 , 放免本身流程严格、复杂 , 即便是皇上开恩 , 也得遵循“一免为番户 , 再免为杂户 , 三免为良人”的苛刻流程 , 私奴婢的放免更是需要“家长给手书、长子以下连署、本署申牒除附”等多道环节 , 才能形成真正的法律效益;二来 , 被放免的贱民生活大多不会得到保障 , 一般来说 , 这些久受压榨之苦的贱民一无田地 , 二无积蓄 , 甚至有些还是老弱病残 , 可能刚费尽千辛万苦拿到了“良民”的身份 , 第二天就得为生计发愁 。 被放免的官奴婢也不算真正自由 , 可能根据其“所居乐处 , 而编附之” , 也就是继续受到统一管理 , 甚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与徭役 。
如此 , 再回看《梦华录》中张好好的选择 , 若是搁到前朝 , 怕是要斟酌一二——是否还是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 , 又能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还真不是那么好说 。
【爱历史】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
文章图片
来源/电视剧《梦华录》
一辈子都背负身份枷锁的贱民或许还有一件事值得庆幸 , 唐代这样完善的良贱制度终是在几百年后走向落寞 。 至少在两宋时期 , 贱民的地位已经有了一定提升 。 仁宗时期 , 曾实行五等户籍制 , 佃农、奴婢等以往的贱民被编为齐户良民 , 籍没罪犯为官奴婢的做法也逐渐减少 。
这段时期 , 即便是被迫为奴 , 生命也可以受到一定保护 。 公元1055年 , 宰相陈执中曾因家里的宠妾害死了奴婢 , 惹得群情沸腾 , 最终生生丢了乌纱帽 。
据研究 , 此时束缚主家和奴婢的不再是单纯的人身隶属 , 反而是雇佣关系 , 奴婢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品行才能得到区别对待 , 也有望等到雇佣期满 , 大大方方地脱离雇主 , 摆脱奴婢的角色桎梏 。 其中的女仆在成年后便可来去自由 , 遇到仁慈的主家 , 还会“资而嫁之” , 影视剧《知否》中盛墨兰的那句“在这伯爵府中做女使 , 比外头富户的姑娘还要强上三分” , 还真不算是空谈 。
【爱历史】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
文章图片
盛墨兰劝说自家女使 。
明朝又短暂重现了“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 , 并以籍为定”的严苛规定 , 部分贱民再度被拽回不公与偏见的漩涡 。 几百年后的清朝 , 雍正终于轰轰烈烈地搞了一次“豁除贱民”的运动 , 许多地区的贱民因此得到赦免 , 获得良籍 。 京城教坊司里的乐户被放归 , 改用一些精通音乐的妇女参与演奏工作 。 教坊也被改名为“和声署” , 挣脱人们“另类目光”的同时 , 受到京城官员的专门管理 。 《清会典》中的四种户籍划分也说明 , 这一时期的良贱基本褪去了原本的等级色彩 , 重新回归到职业的区设 。
但在许多研究者看来 , 这样的“豁免”并非是统治者对良贱区分的本质反思 , 更像是一种妥协 。 比如 , 两宋时的脱贱为良 ,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这些人户重归国家的“编户齐民” , 从而能更好地参与赋税缴纳和差役的派遣 , 再不济也能换得民心的归属和统治稳定 。 雍正的手笔是更好的写照 , 释放贱民 , 既能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赢得民众支持 , 为初登大宝的自己树立威望 , 更能在对良贱的破除中 , 斩断同“汉人之制、之治”的根本联系 , 消弭民间的反抗情绪 , 甚至是填平满汉之间撕裂的沟壑 。
【爱历史】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唯独 , 被赦免的贱民究竟如何过活 , 何去何从 , 在几百乃至上千年的改朝换代中 , 终是沦为缄默 。 随着清朝覆灭 , 加之几十年间一系列革命与抗争之后 , 攀附于中华历史数千年的等级思想终于看到了消亡的曙光 , 数不清的饱受不公与压榨的民众 , 终于迎来了真正的解放 , 走到了阳光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