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悯农》教案反思( 三 )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幼儿在与环境、老师、同伴的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此活动时我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从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分析,抓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作品的功能 。
第4篇、小班语言悯农教案反思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 。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 。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 。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 。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 。(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通过我们教研组教师集体研讨,我一共改了3次备课.最后完成的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从教学环节上我从欣赏诗歌到理解诗歌再到表演诗歌,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这节活动最大亮点在于,表演诗歌环节,我引导孩子"用熟悉的旋律来表演诗歌"充分引起了孩子表演的欲望,孩子们思维特别活跃,有用"学习雷锋好榜样"曲调来唱诗歌的,有用黄梅调来唱诗歌的等,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第5篇、小班绘画教案:悯农
幼儿园小班绘画教案:悯农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 。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 。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 。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 。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 。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