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总结( 二 )


教学经验总结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指引下和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下顺利的完成了开学前制定的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经过对新入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将近80%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意义模糊,甚至有的学生持有“语文无用论”这种观点 。对结果甚是惊讶 。为此我认为,想要清水必先清源,于是在第一堂课就重点讲解中专语文的特点、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的方法,从而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为以后的教学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
二、“严字当头”严肃课堂纪律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约束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动作比较多,无形当中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所以在刚开始就明确要求语文课堂实行三不:不准随意讲话、不准睡觉、不准搞小动作,实行了三必:必须带书、必须带笔、必须带脑子 。起初不免有违反者 。对于这些学生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
三、教学模式努力求新 。本校刚入学的学生语文基础总体来说比较差,且在层次上是参差不齐 。如何让这些学生提升语文的兴趣,采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经过仔细琢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探究是的教学模式设置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二是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来进行授课,提升学生的审视水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气氛围 。三是设置模拟情景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在教授《伊索寓言》时把文中提到的九个小故事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堂表演,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
四、“双管齐下”努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体现语文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 。事实情况我们的学生在书籍的阅读上还是捉襟见肘的 。这与我们的客观实际有关,当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那在这里采用的“强制培养模式”,在班级开展文学知识竞赛,内容包含丰富,题目形式多样,并且把它纳入期末考试范围之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重视度 。
五、考试求“活” 。考试所起到的作用是衡量自己学习的效果,这里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这种约束,所以采用单一的考试模式未免太过枯燥,也不能体现中职语文的一个特点 。为此力求创新,例如去年的其中考试我把模拟面试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中检验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为以后的就业做了相应的准备,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
六、正面教育和“软性惩罚”相结合力求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学生心灵的“天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 。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很多人物事迹和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犯错误时并不是挥动“棍棒”一棍潦倒,一图爽快,而是“润物细无声”,从心灵上给予感化,首先学生产生的是一种自责,最后会化成进步的动力,实现自己的飞跃 。另外一方面从不以尊者的身份自居,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那样无形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感,鸿沟形成沟通难 。平易近人实乃为本 。
所谓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刚刚踏入教学这片沃土,自感阅历太浅,感受不深 。但是“宝剑锋”要得,“梅花香”要得 。也要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教学经验总结3
一、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
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活跃,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 。而就目前教学的形式看,还存在教师牵的多、指名朗读的多、就课文表层内容学的多、问的多等现象;教学中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的少,能提出有深度、值得探究和激发学习热情的问题的就更少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一会儿让学生读读这儿,一会儿让学生看看那儿 。这样表面看来,课堂是活跃了许多,但学生却像是牵线木偶,老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很难获得一些大的收获和启示 。叶老早就说过,课文是例子,用这些例子是为了引导学生学语文的 。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点燃学生思维和探索火花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场所 。语文教学的结果应是一个个问号,而不是句号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中的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去探究,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江苏等地开展的“自学—交流—实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大部分课文的教学中借鉴 。即上课前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课堂上师生利用各种形式交流自己的认识、感受,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课题、作业,引导他们继续去读书、去探究 。这种方式无疑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