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觉才能引发下一步的行动 。没有感觉 , 谈不上行动 。好比男女之间的那点事 , 先从“有点感觉”开始 。
很多妹子单身太久 , 就在于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 一上来比较计较男方的一些条件 。按照我当年条件 , 岂不是找不到老婆?而我爱人看似条件好一些 , 但对我还“有点感觉” 。一毕业就跟我结婚了 。
婚恋不要陷入计算模式 , 而是从“有点感觉”开始 。从婚恋抽象到人类行为 , 那么正是我在人性系统论中提出的“情境行动周期”了 。
情境引发感觉;感觉多了 , 才形成个人概念 。
当你想改变什么 , 不要在个人概念层面作斗争 , 而是从情境中“有点感觉”开始 。情境没变 , 抑郁症患者怎么修改自己的个人概念?岂不是自己拔自己头发升起来?
情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 它是一切感觉的容器 。可惜人们从不去深究自己所处情境 。
3、但是又加了个“有点” 。感觉无需太多 , 抓住那么一点点 , 然后放大 , 就够了 。
所谓法不轻传 , 道不贱卖 , 师不顺路 , 医不叩门 。如果你像中小学老师一样 , 逮住学生去灌输或者死记硬背 , 那么 , 不是一点感觉 , 而是感觉太多了 , 学生恨死你了 。
而阳老师得有他的范儿 , 所以 , “有点”就行了 , 懂的人自然懂 , 不懂的人无需懂 。
大家“有点感觉”了吗?
20
原本看似有潜力的人 , 怎么变得一事无成的?答案很简单:长期没作品;对齐所在群体的最低标准;心思太杂 , 啥都掺和 。基本不出这三个原因 。
第一个问题 , 长期没作品 , 容易理解 。同样是开智文库的作者 , 我讲过一个笑话 。在短视频刚兴起时 , 开智就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 我让讲这门课的同学写书 。我说 , 第一年写完 , 我可以拜托某位短视频老大帮你写推荐序;第二年写完 , 我可以拜托总监级别的人帮你写序;结果 , 如今五年过去了 , 这本书还在打酱油 。
而李万中 , 隐居郊区 , 埋头苦干 , 如今 , 在开智文库旗下今年即将上线三本书 , 而他的第四本、第五本 , 以及第六本 , 第七本、第八本 , 也在路上 。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 。
第二个问题 , 对齐所在群体的最低标准 。以人生发展咨询师为例 , 我带的第一批咨询师里面 。既有每一篇咨询手记都认真写的 , 也有至今 , 一篇咨询手记都没写的;既有认真分析自己咨询的逐字稿的 , 也有从不分析的 。既有参加任何一次我的培训、读书会 , 认真写笔记的 , 也有从不写的 。
长期以往 , 差距可想而知 。师傅最多只能带入门 , 但修行是靠个人 。在一个群体中 , 长期对齐所在群体的最低标准 , 最后 , 你就成了那个最低标准了 。人 , 一定要尽量找到一个优质群体;找到后 , 一定要对齐群体中的最高标准 , 而非最低标准 。
第三个问题 , 心思太杂 , 啥都掺和 。经常有同学跟我说 , 阳老师 , 我不仅在你这边学习 , 还听着某某、上着某某 , 以及某某 。完了 , 我一听 , 就知道这样的同学没什么前途 。
我一般碰到这样的同学 , 只会问他一个问题:作业写了吗?答案不出意料:从未写过 。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 以我这边这么大的知识密度、这么大的学习难度 , 是不可能有时间再在其他社群搞事的 。最后 , 注定是在我这边打酱油 , 在其他社群也是打酱油 。人家老大依然是不知道你 , 你在社群依然是一个小透明 。
21
心理学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学科 , 在这个学科中 , 有一些东西是根本 。比如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
但是 , 前不久我在咨询师内训时 , 又跟他们强调 , 想成为一流咨询师 , 光读心理学著作是远远不够的 。更好的学习逻辑是什么呢?
- 识别PDF文字的软件有哪些?今天的分享快来看
- #高中生学习好物分享~适合初升高和高中在读学生党#学姐良心安利!
- 美式拍纸本 【好物分享-文具】4.Legal Pad
- 零时空间024‖真正的好文章,要有共鸣
- 看完世界音乐年度阅读量Top 20好文,和2019说再见
- 分享好文章传播正能量
- 年轻“好声音”轮番登台 导师走心分享音乐经历
- 夜读深度好文章 夜读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
- 致青春 五四青年节遇见更好的自己「好文推荐」
- 精选14篇 读书分享的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