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杜指哪三杜( 三 )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 , 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 , 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木假山记》借物抒怀 , 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 , 论据有力 , 语言锋利 , 纵横恣肆 , 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 ,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 , 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 , 引物托喻” , “烦能不乱 , 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 , 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 , 骚人之清深 , 孟、韩之温淳 , 迁、固之雄刚 , 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 , 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 , 即是一例 。
苏洵论文 , 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 , 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 , 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 “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 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 , 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 , 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

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 , 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 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他的父亲苏洵 , 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 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 , 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 , 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 , 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 属文日数千言” ,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
嘉佑元年(1056年) ,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 , 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高中进士 。
嘉佑六年 ,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 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 , 入第三等 ,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 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 , 仍授本职 。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 , 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 ,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 ,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 , 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 , 苏轼眼中所见的 , 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 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 认为新法不能便民 , 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 , 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 , 调任杭州通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