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诗序节选文言文翻译( 五 )


此序叙写游石门的经历,其中描述山水的清幽,攀登的勇气,心情的喜悦,而归宿于佛教哲理的阐发 。这是属于思想内容方面的 。就写作技巧言,针线之缜密,语言之巧妙,也是很出色的 。应该说,这是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 。
游石门诗序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七岭之美作者从石门,泉水,岩石等景物来突出七岭之美 。东晋慧远所作《游石门诗序》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 。基连大岭,体绝众阜 。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 。
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 。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 。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
诗词内容赏析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 。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 。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 。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晨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扩展资料
序的开头,交代石门的位置,得名的由来,以及地势之险隘 。它虽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却仅得之于传闻,“未睹者众” 。这已开下文,暗示诸道人探幽寻胜兴趣之浓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石门少游客,恰恰说明它生在险远而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以下接写探幽寻胜,初则“开涂竞进”,“猿臂相引”,虽“乘危履石”而不惧,这是诸道人兴趣浓至的具体表现 。终于“造极”,登上石门山顶,眼中所见,无非奇观 。
“峦阜周回”、“崇岩四营”的中间 。平野旷朗,物呈异状,泉石草树,无不可爱 。忽然天气屡变,时而乌云布空,时而阳光满山,顷刻开阖,真不可测 。至此用倒叙之笔,写初登石门时,见到的是“翔禽拂翮”,想象为“羽人之来仪” 听到的是“鸣猿厉响”,想象为“玄音之有寄” 。
此种情景,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名状 。后路写因所见而有感,藉以阐明佛教的哲理 。大意是说,崖谷的一切,本是无情之物,不具有使人兴感的因素,但却引发诸道人隽永无穷的理趣,则由于“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即他们心地有观照之明,而又饶闲邃情怀笃爱于物的缘故 。
于是以崇岭与丘垤的“形有巨细”,推论到人,“智亦宜然” 。从而引出释迦牟尼,他是个大智者,以高深的教义,产生巨大影响 。其人已没,风范永存,深深启迪了诸道人,使之怀念不已 。今日石门之游之所以能启发他们的理趣,应该是出于这个大智者之所赐了 。
此文名为序,实同于记,记的是石门之游 。石门的山水十分清幽,却人迹罕至,诸道人往游,经途是艰险的,甚至要开道才能前进 。这表明他们为爱好山水而具有巨大的决心和勇气,似乎也包含着这样的暗示,事业上、学问上的伟大成就,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则非具备勇于攀登高峰的大无畏精神不可 。
序的末路,写因游览中耳闻目见所及,触发佛教哲理 。“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就是说,通过诸道人的观照,了解宇宙万物的本体 。但慧远说过这样的话:“神也者,感物而动,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 。”
此之所谓“神”,即万物的本体,本体是无,所以他又说:“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 。”它和道家讲的神仙绝不相同,当然更不同于一般所谓物化,故诗用“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二句来结束 。这正是序要阐明的佛教哲理 。
至于序的艺术形式,亦有可言者 。
一是结构严谨,多照应之笔 。如“峦阜周回以为障”之照应“一名障山”,“蕴奇”之照应“奇观”,“清泉分流而合注”之照应“辟三泉之会”,“昧然未尽”之照应“未易言也” 。
二是描写生动 。如“虽林壑幽邃,而开涂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满怀探幽寻胜勇于攀登的心情,跃然纸上 。又:“文石发采,焕若披面 柽松芳草,蔚然光目 。”以骈俪之笔,状风物之美,历历在目 。
又:“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 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 。”写阴晴变化,顷刻异状,文采斐然 。三是字句活泼新颖 。如“猿臂相引” 。《史记》称李广猿臂,用之此处,说道人们经历险地,伸长手臂,互相牵挽 。又:“崇岩四营 。”“营”为动脉血,周遍全身,此处作环绕解 。又:“霄雾尘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