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 。《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 。”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 。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 。”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
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 。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 。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 。”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 。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 。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 。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 。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 。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 。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 。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
二、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1、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 。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 。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古典小说各章回的标题,多采用对偶,精炼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水浒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红楼梦》) 。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 。这里仅以对联广告为例说说 。
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 。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 。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 。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 。
- 关于山行的诗句 十首有关山行的诗词
- 关于高中生活的文章
- 关于高中化学排水量气法
- 关于高中毕业证
- 关于高中毕业改名
- 关于短波无线电通讯
- 关于端午节风俗的传说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 关于杜牧的故事
- 关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