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的故事,渔夫救伍子胥( 二 )


【成语故事】:
典故:春秋时代,楚平王是个十分迷恋女人的君王,后来还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 。大臣伍奢对君主这样的行为非常反对,楚王一不高兴,下令把伍奢抓起来,连伍奢的大儿子也一起被杀死 。然后,二儿子伍员(伍子胥)看情形不对,他赶紧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风吹或草摇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到 。
有一天,伍子胥来到江边,遇到一个渔翁,伍子胥把事实真相都告诉了他 。后来,渔翁上岸帮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芦苇丛里 。等到渔翁一回来,发现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担心,快点出来,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当伍子胥要走之前,还叮咛渔翁千万不要跟别人说起见过他的事情 。渔翁见伍子胥怀疑自己,为了不让他担心,竟然投江而死 。伍子胥非常难过,继续逃亡的生活 。
后来,他在吴国受到重用,掌握了吴国的军队,他立刻攻打楚国,报了杀父的深仇大恨 。
风吹草动成语故事2【成语】: 风吹草动
【拼音】: fēng chuī cǎo dng
【解释】: 风稍一吹,草就摇晃 。比喻微小的变动 。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 。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
【举例造句】: 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被人发觉,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 。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 。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 。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 。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 。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 。渔翁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
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 。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
风吹草动成语故事3【出处】
唐《伍子胥变文》记:“偷踪窃道,饮气吐声 。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
春秋时,楚平王杀害了伍奢和其长子伍尚后,又下令追捕他的二儿子伍员(即伍子胥) 。伍员知到此事后,乔装改扮,准备逃到吴国去 。他在好友东皋公的帮助下混出昭关,在昭关,他曾一夜间急白了头发和胡须 。出了昭关来到一条大河边,为了防备追兵,白天不敢行走,也不敢进村庄找吃的,他在芦苇丛中藏了起来 。但是,心中却十分紧张,一看到被风吹动的芦苇,就担心是追兵来了 。伍员看见一只渔船从远处划了过来,连忙请渔翁渡自己过河;渔翁了解了伍员的身世之后十分同情,不仅帮他过河,还拿来饭菜让他充饥 。后人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形容伍员逃亡的情形是“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
释义
成语“风吹草动”比喻一点点轻微的动静或变故 。
风吹草动成语故事4【汉字书写】 :风吹草动
【汉语注音】 :fēng chuī cǎo dòng
【成语出处】 :现代.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 。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与“有”等连用 。
【风吹草动的意思】 :微风稍稍一吹,草就随风不停晃动 。比喻出现一点点动静或者轻微的动荡或者出现一点变故 。
【风吹草动的近义词】 :狗吠之惊;
【风吹草动的'反义词】 :惊天动地、震天撼地;
【风吹草动的故事】
楚平王看上了自已的儿媳妇,竟把她抢了过来,因为怕别人反对他,便把太子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尚给杀了 。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跑后誓要替父亲和兄长报仇 。楚平王到处张贴画像抓捕伍子胥 。伍子胥想往吴国逃跑,当他接近昭关的时侯关口也挂着他的画像在盘查 。这时伍奢的朋友东皋公悄悄的把伍子胥带回了家里 。他们一时半会也想不出怎么逃出去,一周之后伍子胥焦急得头发胡子都白了 。东皋公说:“你现在跟画像不太一样了,不如试试能否出关 。”伍子胥在过关的时侯很紧张,守军起了疑心,伍子胥慌忙逃跑,路上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他就躲到树林或草从里去 。伍子胥逃到了吴国以后,为吴王训练部队将士,后来出兵征讨楚国,终于为父亲和兄长报仇血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