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梗之患的故事( 四 )


【释义】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看重个人得失
【近义词】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反义词】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⑶ 中华成语故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年》 。
患:就是担心;辞:言词,指借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把罪名加在人身上,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比喻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 。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爱妃骊姬,一心想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做太子,但是晋献公已有申生、重耳、夷吾等八个儿子,其中申生,早就被立为太子 。于是,骊姬便设计害死了申生,又逼夷吾、重耳逃往国外 。
晋献公死后,晋国为争夺帝位发生内乱 。大夫里克和丕郑,杀死先后继位的奚齐和卓子,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但重耳谢绝了 。他们只得让贪婪、凶残的夷吾回国 。
夷吾即位后,就食言了要赐给里克封地的承诺 。里克一看夷吾过河拆桥,且行事心狠手辣,心中悔恨不已 。
但夷吾并不就此罢休,他怕里克日后串通重耳谋反,决定先杀了他以除免后患 。他派谷芮,去里克家传话说:「如果没有你,我当不了国君 。但你一连杀了两位国君和一位大夫,那么做你的国君,不是太困难了吗?」
里克一听就明白了,那是要他自杀 。他气愤地说:「不废掉前面的皇帝,你怎么能当皇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完,便拔剑自杀了 。
夷吾最终也众叛亲离,失了国君的位子,由仁德的重耳回国即位,就是后来成为霸主的晋文公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说有意加害别人,即使对方没有过错,也可以制造罪名作为理由 。
例如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连岳飞这样抗金救国的人,都可以被十二道金牌逼死了,忠良被诬陷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要掌控了媒体喉舌,一个独裁 *** 想打压污蔑谁都很容易,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呀 。
打人不愁找不到棍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成语的典故及用法
⑷ 心腹之患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伐齐,越王勾践带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夫差特版别高兴 。伍子胥认权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 。夫差根本不听 。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 。[1]
【原文·出处】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 。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壤地同,而有欲于我 。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 。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 。《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 。’是商所以兴也 。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 。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 。将死,曰:“树吾墓梵槚 。槚可材也 。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 。盈必毁,天之道也 。”
——《左传·哀公十一年》节选
⑸ 防患未然的成语故事
【注音】fá抄ng
huàn
wèi
rán
【成语故事】从袭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 。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人们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 。
【出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
《周易·既济》君子防未然 。
《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释】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相近词】防微杜渐、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患至呼天
⑹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 。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回,先设计陷害早答被立为太子的申生,使他被逼自杀;接着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与申生同谋,迫使他们逃亡国外 。终于,奚齐在献公死后登上王位,大夫荀息辅佐朝政 。后来,大夫里克和丕郑杀掉了奚齐和荀息 。骊姬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上了国君 。里克和丕郑又杀了卓子,并将骊姬鞭打至死 。接着,他们派人迎重耳回国当政,重耳没有答应 。于是他们又想请夷吾归国为君 。夷吾派手下芮出使秦国,寻求帮助,并允诺将送给秦国五座城池 。终于,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即晋惠公 。从前,夷吾曾写信给里克,说自己即位后要赐给他封地 。可回国后,夷吾怕他拥立重耳造反,想杀了他 。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他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罪当该死 。里克明白他的意思,悲愤地说:“不把他们废了,主人怎能当上国君?要对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好,我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说完这席话,里克便拔剑自刎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