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之疾的故事( 二 )


读音:shuāng lù zhī jí
用法:作宾语;指感冒 。
近义词:外感内伤 。
例句:春秋季节,天气多变,人们生活起居稍有不慎,难免就会染上霜露之疾 。
霜露之疾的故事
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
刘伯温怎么死的刘伯温是患病离世 。
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庆贺新年,刘伯温躬逢其盛,曾随喜写了一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应该说,身子骨还可以 。
而从刘伯温的好朋友宋濂所作《恭题御赐文集后》里看,刘伯温是在该年二月初患上了“霜露之疾”,遂得朱元璋批准,还乡养老 。霜露之疾,语出《史记公孙弘传》,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 。
必须说明,宋濂在《恭题御赐文集后》写“洪武八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壬辰”,但洪武八年三月并无壬辰日,即“三月壬辰”应该是后人抄写之误,正确时间应该为“二月壬辰”,即二月二日 。
刘伯温跟宋濂说了自己动身返乡的时间,是二月三日 。刘伯温病故的时间是四月十六日,距二月三日到隔了七十三天 。这七十三天中,史书没记载有什么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
可见,刘伯温应该是患病自然死亡 。
相关说明
刘伯温死亡后,大概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人们也没有觉得他的死有什么异样 。
到了洪武十二年,因为相权与君权的冲突,在这年年底,朱元璋准备搞倒搞臭居相位的胡惟庸时,突然给胡惟庸加了一条罪名:下毒毒死刘伯温 。
《明实录》卷一二八《汪广洋传》是这样的记的:胡惟庸的党朋御史中丞涂节为了摆脱干系,反戈一击,状告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并指出是他们毒害杀了刘伯温,要汪广洋出来作证 。汪广洋时任左御史大夫,与胡惟庸共事,矢口否认此事的存在 。朱元璋怒其“欺罔”,贬之至海南 。
《明实录》卷二九又记:(洪武十三年正月)甲午,御史中圣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 。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胡惟庸谋反罪证被“坐实”,近一万五千人被诛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伯温
霜露之疾的解释霜露之疾的解释见“ 霜露之病” 。
词语分解
【霜露之疾的故事】霜露的解释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 不实 指,而 比喻 艰难 困苦的条件思厥先 祖父 ,暴霜露,斩 荆棘 ,以有 尺寸 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 疾的解释疾 í 病,身体不舒适:疾病 。目疾 。残疾 。讳疾忌医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额 。恨:疾恶如仇 。古同“嫉”,妒忌。弊病,缺点:“ 寡人 有疾” 。快,迅速:疾步 。疾走 。疾进 。疾驰。疾足先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