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故事( 二 )


卧薪尝胆成语的寓意: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
卧薪尝胆是什么故事?吴王夫差开始享乐,不思进取,越王开始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终得三千越甲吞吴之大计 。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 。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 。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 。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 。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 。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 。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
【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 。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 。
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 。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
卧薪尝胆历史故事故事: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 。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 。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吴王的谋臣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 。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他还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是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
拓展延伸:
1、成语:
卧薪尝胆,读音wòxīncháng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
2、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
3、历史考证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 。困极之时,“攻之蓼” 。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 。
“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