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云南弥渡县朵祜村 。李彩凤(图左)在家中火塘边给龚琳娜(图右)唱歌 。受访者供图
从乡间农妇到弥渡民歌传承人
李彩凤出名得晚 。
54岁以前,李彩凤算是彻头彻尾的乡间农妇 。
年轻时虽当过卫生员、话务员、县花灯剧团的独唱演员,但劳作一直是她不变的底色 。养鸡、放羊、砍柴,家里的一亩多地还种着荞麦、小麦、玉米、豌豆等农作物 。
9岁丧父的她懂事得早,身为长女,早早便帮着母亲操持家中大小事务,照顾弟弟 。日子过得苦,唱山歌成了她为数不多的乐事 。
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五朵金花》到云南取景,时年16岁的李彩凤被选为情歌对唱情景中的群众演员 。尽管影片中没有她的特写镜头,当时远近村寨的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个唱功了得的少女,听闻她的彝族名字叫来香 。
见过她的人四处讲,来香是朵祜河畔女人中的女人 。
朵祜村村委会主任李华昌是李彩凤的远房亲戚,自小叫她舅妈,从家步行六七分钟就能到她家 。“她做的饭菜很好吃 。”李华昌儿时就知道,李彩凤家里面由她说了算 。
在李华昌眼里,李彩凤是朵祜河畔女人中的汉子 。女人能做的活她能做,男人能做的活她也能做 。民族刺绣、剪纸手艺在村里是一绝,勤劳能吃苦,干农活也得心应手 。“个性强势,很有正义感,心直口快,在村里碰到看不下去的事情,别人不敢说的,她敢说 。”
1959年,时年16岁的李彩凤被选为电影《五朵金花》的群众演员 。受访者供图
去世前一个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住院的李彩凤还惦记着一个盲人邻居,她无儿无女,76岁了,是村里知名的“五保户” 。李彩凤委托另一个邻居给她送点饭菜,担心她挨饿 。
不久前,当着李彩凤面,李华昌打趣道,“你是女汉子啊 。”年轻时能背动两三百斤柴火和粮食的老人乐呵呵地笑,“没办法的事情 。” 直至去年,她还坚持每天上山砍柴,以锻炼身体 。
村里人都说,54岁是李彩凤生命的分水岭 。
1997年,时年54岁的李彩凤闯入央视采访人员的镜头,她清亮天然的歌声自此从偏远山区传进更多人的耳朵 。
李华昌回忆,那个年代,弥渡县内山歌唱得好的人并不罕见,但太多人一面对镜头就无法自然歌唱 。而李彩凤性格开朗、胆子大、不怵镜头,加之颤音出众,因此被央视节目组选中 。
2006年1月5日晚间,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聆听云南”音乐会现场,在俄罗斯爱乐乐团的伴奏下,李彩凤用彝语独唱起被称为彝族英雄史诗的《黑七腊白》 。这首她从8岁便会唱的民歌,讲述了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黑七腊白)由牧羊人成为国王的故事 。
整场演出结束后,台下师生不停喊“老妈唱得不过瘾”“再来一首”,李彩凤又返场唱了一首彝族情歌 。歌毕,李彩凤举着话筒说,“今天晚上我在这里想说两句话,北大的全体师生,我会留给你们深刻的印象 。”
说完,李彩凤泪流满面 。多年后,回顾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她说当时流下的是高兴的泪,激动的泪,忘不了的泪 。
那次演出由二儿子李毕陪同,两人都是第一次去北京 。在毛主席纪念堂参观时,李彩凤哭了 。李毕说,抛开老一辈人骨子里的情结,母亲是感激唱歌给她带来的全新经历,“毕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在那么大的舞台演出,第一次到首都 。”
在李毕看来,置身通讯发达的商业社会,原生态的东西逐渐成为后视镜的风景,愈走愈远 。“在母亲的歌里,找不到丝毫的商业气息 。一些山歌唱出的是普通大众的情感 。”
2011年5月,弥渡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次年,李彩凤被选为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有时候,李毕觉得母亲似“中魔了”一样,将传承人这个身份看得太重,正式收了16个传承弥渡民歌的弟子,到各个学校唱民歌、普及民间艺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 。”
2006年1月,李彩凤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奶奶
在儿孙们眼中,李彩凤是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奶奶 。
纵然自己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她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在大儿子李强看来,母亲的思想格局完全不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 。
“在大山里,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很难出山了 。”她不止一次跟儿子们强调,要靠读书来打破命运的桎梏 。后来,四个儿子相继走出大山 。两个定居县城,两个在外务工 。
- 武林高手穿越异界的小说
- 武林群侠传什么门派最好
- 沙雕游戏《外科模拟2》登陆Steam 售价70、支持中文
- 武战道和超兽武装的经典台词
- 武战道和洛洛历险记是什么关系
- 三戒是哪三戒 人生三戒是哪三戒
- 兔子轩2 兔子巨2轩帮口
- 上飞机可以拎衣服袋吗
- 望庐山瀑布李白唐诗 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
- 我笑他人看不穿全诗 唐伯虎桃花庵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