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别恋结局什么意思( 二 )


虽然走得步履不稳 , 但一个男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 充满勇气和力量 。他不再需要学校 , 不再需要教化 。他已能用自己的头脑站立 。
柔美的女高音再度缠绕画间 。
那是青春的告别和祭奠 。
观《教室别恋》有感近来看了《窗外》《教室别恋》影视剧 , 是人之所谓的不伦恋 。
《窗外》给我的是对康南、雁容的一段凄美爱情久久的感动 , 并曾想 , 如果康南再勇敢一点 , 雁容再固执一点 , 或许就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也许是所有暗恋老师的学生的愿望吧 。然康南的结局 , 让我哭了好久 。
而看罢《教室别恋》 , 那份美却是全然抹杀了 。
伊始少年史迪正值青春期 , 对于性爱话题十分热衷 , 上课开小差与同学讲着异色话题 , 下课玩的游戏也不太健康 , 可这不是个人现象 , 因为全班多数男生都存在这种思想 。由于性爱知识无法在教室里传播 , 所以学生们只能依靠猜测来推断性爱的经历 。不巧史迪把尝试对象对准了新来的女教师 , 又恰巧这名斯奥丽的女教师得不到丈夫的抚慰 , 所以两人就开始交媾 。没想到的是 , 这平常看似温顺的女教师竟有超强的性欲 , 令年轻旺盛的史迪也瞠目结舌 。渐渐地 , 史迪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打算结束这段不伦之爱重上正途时 , 斯奥丽却不答应了 , 她销毁了一切证据 , 让史迪遭遇误解 , 导致其自尊心扫地 , 再也无法承受 。
看到斯奥丽最后的疯狂举动 , 加之史迪和另一个女孩的交欢 , 我再也感受不到这份是师生恋的美好 , 却认为它是肮脏的 。老师一开始的不检点 , 后来的不自控 , 加之有心计地销毁证据 , 史迪的不能走到最后 , 让我觉得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情 , 不过是填补内心空虚以及性欲的动物的本能罢了 。
然若不是社会的动荡 , 人民的内心久不得温暖 , 一切或许就不会如此 。
1943年属于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 , 德军在苏联遭遇反扑 , 全线溃败 。可战争的硝烟依旧在欧洲大陆燃烧着 , 瑞典是幸运的中立国家 , 没有遭遇战火的冲击 , 可德国人性格在瑞典潜移默化着 ,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羞辱犹太人的镜头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 , 国民上下充斥着阶级论 , 有了阶级就有了压迫 。女教师斯奥丽典型的法西斯式代表 , 男学生史迪是受压迫者 。
当然师生恋的发生是鲜有的 , 可当时社会动乱 , 国民得不到过多的温暖 , 因而依靠性爱来维持仅存的人生真谛也是现实的 , 外加史迪正值青春 , 懵懂的少年钻进女狼的圈套也是可信的 。
许多影评人只对电影中的畸形爱恋感兴趣 , 认为老师与学生沦为干柴烈火是不道德的 , 是社会不允的 , 导演只想通过这段爱恋来批判平庸的教育制度 。法西斯式的专政在《教室别恋》里充分体现 , 令人感到恐惧、悲哀 。学校领导也盲目听从女教师的单方面说辞 , 令剧情愈加转凉 。不过坚强的史迪跟《死亡诗社》的学生一样 , 在看破尘埃后最终拥有了强大的力量 , 他在教室盗取了字典而走出了学院大铁门 。结尾这段场景非常地震撼 , 意蕴是字典代表真理 , 史迪将跟随着真理向前冲 , 同时他摒弃了学院的教育方式 , 从男生升华到了男人 。
电影里除了政治氛围外 , 还有一个时尚风潮存在 , 蛮有意思 , 不过对电影主题的帮助不大 。女教师的丈夫是个女性用品的推销商 , 他倾尽积蓄囤积了羊毛袜和丝袜 , 却不巧尼龙袜风潮涌现 , 使其破产只能每日以酒消愁 , 这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表现 。电影的其他镜头也有类似进步或抵抗的表现 , 譬如史迪在影院里不愿意戴那顶难看的帽子卖零食 。虽说这个电影是残酷的诠释 , 可也有纯情的角落 , 小女生真爱史迪 , 点点滴滴流露出真情的希冀 , 两人在跳马箱里的感情完完全全超越了史迪与女教师单纯交媾式的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