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抒情和叙事抒情有什么特点( 二 )


二、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 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 , 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 , 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 以感染读者 , 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 , 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 , 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 , 往往显得坦率真挚 , 朴质诚恳 , 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 , 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 , 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 , 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 , 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 , 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 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 , 直抒胸臆 , 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间接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直接抒情
一般抒情手法有哪些抒情方式有两种 , 一是直接抒情 , 二是间接抒情 。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 , 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 , 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 大声疾呼 , 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 , 以议论开篇 , 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 , 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 ,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 , 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 , 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 , 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
扩展资料: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 , 一是景中寓情 , 二是以景结情 , 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 , 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 ,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 , 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 , 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场景描写之中 , 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
一般情况下 , 是乐景写乐情 , 哀景抒哀情 ,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 , 美好春色留人沉醉 , 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 , 冰天坼地的寒冷 , 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 , 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 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 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倍增其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