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那样,茫然若失 。意境给予人的就是这种形而上的慰藉 。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为何中国艺术那么注重意境?意境,通常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形神情理的统一,是虚实有无的协调 。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此诗写景,有空山、新雨、秋色、明月、松树、清泉、流水等,然后,又有女子之声、又有渔舟、又有春意 。全诗八句话,尤其前六句,将一个个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中看到虚实融洽,感受到一种难以具体言表的空灵之感 。更关键的是,诗中景物已不仅是景物,已成为了人格心灵的景物外现,上升为一种人生境界 。
汉语诗歌非常注重意境,欧美诗歌则更喜欢情绪情感的直接表达 。有人认为,欧美诗歌原本不重视意境,或原本就无意境一说,只是后来,他们从汉语诗歌学到了意境 。
其实,不光诗歌,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也都讲意境,中国的艺术基本都讲求意境 。从侧重点上来说,西方过去确实没有意境的强烈追求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意境呢?为什么中国艺术就那么要有意境呢?
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中国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 。中国的小农经济导致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哲学观念和工具载体,结果,导致中国艺术就特别追求意境 。
一、思维方式
由于东亚地理环境所致,土地肥沃,降雨充沛,利于作物生长,又不如热带等地食物随处可得,所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就长期发展了稳定持久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需要努力,但还难以也不需要努力到拼命与天斗与地斗,无需细致剥离地探究世界本原等抽象问题,只需直观感知世界,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 。于是,汉民族认识世界时,更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对少分离性很强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
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何认识世界呢?一种重要的方法即是感悟 。意境是什么?是个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的东西 。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乃至各种艺术,通过意境这种综合的直觉认识反映大道真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成为了必然 。反过来,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也必然在艺术上主动追求意境 。这包括创作时追求要有意境,欣赏时喜欢从中感悟出意境两个方面 。
笔者怀疑,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方人不一定能欣赏得了 。例如诗歌,一般的西方人即使学会了汉语,看懂汉语古典诗歌的意思,多数人也不一定能强烈感受到意境美 。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同样不一定能到位地欣赏西方艺术 。例如我们看他们的《指环王》,可能就远没有欧美人那样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内涵美 。这有点类似男人很难体会女人的感受是一个道理,反之亦然 。
二、哲学观念
中国人主体哲学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同道,天人一体,天人感应 。中国人还认为,天有天道,天是老天爷,也有人格 。因此,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中的自然景物、声音、人体姿态就也渗透着自己 。所谓的意境,就是景物、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作者的人格升华,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艺术表现 。
三、民族性格
中国人小农经济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人喜欢田园文化,喜欢在一定范围耕耘,喜欢内向体会,性格较内敛,不喜欢外展开去抒情 。这很容易理解 。游牧民族四处游荡,心情不愉快可以鞭打牲畜,尽情宣泄;海洋民族可以疾帆远航,放飞心灵;而中国人不行,中国人离不开土地,心情不好了不能打骂庄家,也不能远足,只能内省调节,守着家园自省感悟 。所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在小范围抒发感情,在小范围非张扬地感受美的习惯,喜欢在小范围里反复回味,喜欢营造一种意境 。意境通常是小中见大,是容易内敛性的,是非奔放直露的,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
四、工具载体
- 中国古代饮品的定义是什么
- 怎么用中国的键盘打出韩国的文字
- 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定休息日
- 中国古代有没有情人节
- 中国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 中国古代有名的军师
- 中国古代有哪些书籍是记载食物的
- 中国古代有哪些物品传到了西方
-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呀
-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