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由来( 三 )


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 , 自古至今绝大多数被当地人称为寨 , 基本上已毁 , 或仅存残墙断壁 , 或已被拆除重建 , 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县志》 , 就记载了许多寨的名称 , 但其中多数已荡然无存 , 被后来兴建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代替 , 极少数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别的遗存 , 至多仅存残墙断壁 。迄今所知 , 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龙安寨、水寨、高寨、犁头寨、罗寨、永安寨 , 丰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龙王寨、网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铜鼓寨、地上寨、龙旗寨、廖湖寨 , 金丰里的太平寨、杨家寨、天德寨、苏屋寨、曾屋寨、高头寨、金山寨等等 。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 , 既是民居 , 又是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建筑 。
福建土楼为什么叫土楼?土楼 , 俗称“生土楼” 。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 , 故又称“客家土楼” 。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 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 , 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 , 经久不损 。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 , 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 , 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 , 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 , 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 。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 , 不单有最常见的圆形土楼 , 还有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 , 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 , 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 , 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 , 并一直延续至今 。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 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 , 布局合理 , 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 ,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 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 , 是一种自成体系 , 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 , 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 。
福建永定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