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多少钱一棵( 二 )


”采访人员:“割苇子不会影响生态吗?”聂合利:“这个不会,今年割下来明年春天又生出来了,这个地方就是天然的钱到时候你要去收,一天能推多少下,大概一两吨左右,一天一个人收入百八十的不成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烟筒屯镇按照人头把芦苇塘全部分家到户,往年的这个时候农民正躲在家里猫冬,2007年芦苇价格从过去一毛多钱涨到了三四毛钱一斤,村里人坐不住了忙着出去抢收自己家里的芦苇,一个冬天赚了六七千块 。同样的芦苇价格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涨价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烟筒屯镇的珰奈湿地有50多万亩,湿地也是最适合芦苇生长的地方 。
珰奈村支书记王刚告诉我们说,几年前当地没人拿芦苇当个希罕东西,主要是当作烧火柴,然而到了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烟筒屯镇珰奈村支部书记 王刚:“因为芦苇是一节一节的,外面是苇皮,剥掉苇皮以后里面苇子非常好看,非常的白,生长的时候吸水,干了以后吸潮,非常受岛屿国家像日本和韩国欢迎 。”随着国外市场对芦苇工艺帘需求量的增大,一些天津和山东等地的外地客商开始到镇里收购芦苇,回去后加工成室内装饰用的工艺帘,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当时一斤优质芦苇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2毛钱,每次客商来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急着把自家的苇子卖出去,这本来是个好事却引起了烟筒屯镇政府的担心 。
镇长:“面对经销商的时候都想把自己家的卖出去,农民的心理就是先把东西卖出换回钱来,但是他恰恰这么一搞把自己芦苇的价值降低了 。”没多久徐镇长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聂家里有200多亩苇塘,原本指望靠这个多赚点钱,哪想到好景不长,芦苇的价格就降了 。聂合利:“这玩艺买不出去,拿出来了也没人要,有人要了客商到这积压,人家不要咱这个 。
”烟筒屯镇有6000多户人家,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苇塘,但是各自的产量都不大,而且分散不集中,出售苇子的时候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价格,收购商趁机压低了价格,原本2毛钱一斤的苇子降到了1毛3分钱 。农民:“最低的时候苇子一斤一毛三 。”采访人员:“这个价格算是比较低的了?”农民:“最低最低了 。”采访人员:“不愿意卖?”农民:“不愿意卖也没招,快过年了,用钱你也得卖 。
”烟筒屯镇的于忠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能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在外面承包工程,见过不少的世面,芦苇收购商恶意压等压价的背后原因他看得一清二楚 。于忠学:“原来的市场是买方市场,由于咱的货不集中量小价格上不去,卖方到这任意挑价,基于这种情况,回来我就跟我周边的亲戚朋友还有苇塘号的甸主就合计这个事,把它集中买到一起,只有集中买到一起才能形成量,形成量才能和对方谈价格 。”于忠学在外面承保工程攒了不少家底,他想利用这些钱按照是市场价格把村里人的苇塘转包过来,集中在他一个或几个人手里,苇塘里的芦苇全部由他经营,尽管大家对外地客商压低价格的事情不满,但是要把苇塘转包给于忠学一个人所有的时候,大家又犯疑惑了 。采访人员:“开始和大家商量的时候有这么顺利吗?是不是也有不愿意的?”于忠学:“有,这个小子原来就不愿意,他寻思啥呢,想多赚点 。
”这个不愿意把自己家芦苇地转包给于忠学的人叫张世胜,他家有300亩芦苇,一般情况下每亩苇塘能筛选出150斤上等苇子,按照当时收购商给出的1毛3分钱一斤计算的话,一亩苇塘折合20元钱,张世胜的300亩苇塘大约收入6000元,于忠学想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每亩再加上5元钱收购大家的苇塘里的芦苇,张世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张世胜:“农民图个啥,就为点钱吗,没人买就想卖,有人买吧就想抗抗价格,就这意思,就想多卖点钱 。”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张世胜一样,实在没有办法的于衷学只好不断的提高芦苇的收购价格,每斤收购价甚至高出收购商7分钱,达到了每斤2毛钱一斤,这时张世胜终于松口了 。张世胜:“所以还是包给他了,心甘情愿吧 。
”采访人员:“包给他感觉划算吗?”张世胜:“划算,还是卖给他合适,还得像他说声谢谢啊 。”于忠学:“别谢我,好好干老婆孩子高兴比啥都强 。”张世胜按照2毛钱一斤的价格把自己家的300亩苇塘转包给于忠学收入9000元钱,比卖给收购商多收入了3000元 。
大家愿意把苇塘转包给于忠学也不都是因为价格的原因,2006年于忠学收购了5000多亩苇塘,每年冬天要请很多人工割苇子,一天五六十元钱工时费,使这些转包苇塘的户家们有了双份收入 。张世胜:“他又给我拿钱买一个刀,我跟他赚了5000多块钱,用到割完苇子又到架子上干活,一天60多元钱,干了一个多月,这也相当于8000多元钱了 。”采访人员:“你家多少亩?”农民:“我家有20多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