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的对接原理是什么( 四 )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 。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 。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 。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 。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 。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 。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 。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 。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 。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 。
由此,不难想象航空与航天各自包含的广泛技术内涵 。
空间站搭建全靠它!解读空间交会对接的秘密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公号:中国航天科普(id:space-more)】
1966年3月17日,双子 星座 八号飞船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完成了人类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此后,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逐渐成为了载人航天的重要技术之一 。尽管我们总看到交会对接这一说法,但实际上,交会和对接是两个概念 。
交会,指的是作为目标的航天器进行少量机动甚至不做任何机动,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飞行,而进行追踪的航天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轨道机动,最终在预定的时间和位置与目标航天器实现在轨相会 。简单来说,空间交会就是追踪航天器飞至目标航天器附近,在预定轨道上相聚 。对接,指的是交会完成后,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接近、接触、捕获和校正,最后紧固地连接成一个组合体的过程 。
那么,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和空间站组装有什么关系呢?
空间站组装时,已在轨飞行的舱段作为目标航天器,即将组装的舱段作为追踪航天器 。追踪航天器经过机动变轨,先与目标航天器交会 。随后,追踪航天器逐渐靠近目标航天器,完成一系列操作,最终实现对接,完成舱段组装工作 。可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对于空间站的组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
空间交会对接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操作技术,需要通过航天器上的交会对接机构实现 。这种机构能够使两个航天器对接、密封、连接紧固,而且能形成一条通道,供航天员自由往返于两个航天器之间 。
除此之外,空间交会对接机构还需要采用专用装置,消除两个航天器之间包括纵轴位移、俯仰、偏航和滚动偏差等的位置偏差,保证两个航天器精准对接 。并且,两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结束后,空间交会对接机构还要使两个航天器自动解锁、分离,同时保证各自舱体的密封 。
既然空间交会对接如此重要,那么,是谁控制对接机构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的呢?根据航天员是否参加控制,交会对接控制方式分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即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 。
自动交会对接,也就是指追踪航天器不依靠航天员,由航天器上的设备和地面控制中心,或是完全由航天器上的设备实现的空间交会对接,非常适合在无人航天器上使用 。而手动交会对接则需要在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对追踪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进行观察和判断,然后手动操作航天器,完成交会对接 。由于航天员参与是必要条件,所以手动交会对接只能用在载人航天器上 。
那么,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呢?
手动交会对接由于有航天员的参与,能够得到人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助力 。这些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率,而且一旦对接系统产生故障,也能及时维修,比自动交会对接更省燃料和时间 。
然而,手动交会对接不能用于无人航天器,并且由于交会对接任务的操作十分复杂,航天员操作负荷非常大 。再加上空间环境会对航天员观察和判断产生影响,例如强烈的光照等,因而手动交会对接并不能满足所有航天器的任务需求 。
自动交会对接适用于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它的可靠性比手动交会对接更高 。同时,耗资更低,风险更小 。然而,自动交会对接的技术难点大,遇到意外情况不能马上进行处理,并且需要分布很广的地面站或中继卫星 。
在实际中,美国使用手动交会对接的情况更多,俄罗斯主要采用自动控制为主、手动控制为辅的交会对接方式 。在一次又一次的航天任务中,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