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二 )


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 。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
教学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文章插图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圆柱的体积》这一课要如何做好备课呢?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

2.回忆导入(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

3.能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
三.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利用圆面积的推导,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 。自学课本19页并思考以下3个问题
1.你想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
(电脑演示)小组合作讨论:(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汇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
5.试一试:填表
6.讨论:(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 兀r2 × h(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兀(d÷2)2×h(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兀(C÷兀÷2) ×h
三.巩固练习
1.填空(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