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二 )


文章图片
在他和他的官僚队伍的努力下 , 社会环境逐步安定 , 民族壁垒有所消除 , 国力也慢慢恢复和强盛起来 。 上述这些举措可以说都是其廉政思想得以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
(二)家庭教育熏陶
康熙帝冲龄践祚 , 少年亲政 , 十六岁铲除权臣鳌拜时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的智谋及胆略 。 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文艺界 , 谈康熙帝都免不了提及其祖母孝庄后 。
这些作品和研究成果中对孝庄后的颂扬是普遍现象 , 一味地称赞甚至出现了部分与史实不符的现象 。
【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乔治忠和孔永红《康熙帝与孝庄太皇太后政治关系的解构》一文中提出孝庄后作为当时守旧派的代表之一 , 其实在政治博弈中败给了康熙帝 , 将她高度评价为皇帝的培育者、指导者有歪曲史实之嫌 , 大肆赞扬她“高明”的政治手段也不够客观 。
此观点有详细史料支撑 , 具有一定说服力 。 不过康熙帝的父母在其幼年相继离世 , 在家庭中能对其进行教育的还是要属孝庄后 。
康熙帝自己不止一次说“忆自弱龄 , 早失怙恃 , 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 , 鞠养教诲 , 以至有成 。 设无祖母太皇太后 , 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 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 ”
【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即使认为他的祖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 , 也不能不承认孝庄后在性格塑造和政治智慧方面对康熙帝的影响 。
孝庄后出身蒙古贵族 , 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 也重视汉文化 。
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十九日 , 皇帝召见学士傅达礼等人 , 称孝庄后十分满意诸儒臣翻译刊刻的《大学衍义》一书 , 于是“特出内币白金一千两”奖励在事官员 。
《大学衍义》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著作 , 书中的治国方略、廉政思想等为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 孝庄后重赏修书大臣一举可从侧面反映她对汉文化的看重 , 此做法也影响了本来就勤学的康熙帝对文化学习更加热衷 。
【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自幼聪明机敏 , 有好学之天资的康熙帝 , 刚至丁年就已经能熟读四书五经 , 又喜欢读《资治通鉴》 , 以期从中寻得历代统治之得失 。
他对经筵、日讲从不懈怠 , 起初实行日讲时只是隔天一次 , “帝以人主临御天下 , 未有不以讲明学理为先者” , 之后便命学士日日进讲 。
即使遇到修葺宫殿 , 甚至之后爆发三藩之乱时也不曾间断 。 起初他只是单纯听讲 , 后来觉得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无太大收益 , 于是花费时间提前自学做好功课 , 先由自己讲 , 之后再听讲官讲解 , 使得学问突飞猛进 。
【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他读书过于勤奋以致还患过咯血 , 即便如此犹不废读书之事 , 可见其对汉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身要求的严格 。
他学学问并非为显示自身学识 , 而是“实以学问为主权者所必需也” 。
读书如此 , 理政自不必说 。 康熙帝一生兢兢业业 , 以天下之心为心 , 以四海之利为利 , 实在非常勤政 , 稻叶君山称其为“公仆”精神 。
孝庄后时常告诫康熙帝“古称为君难 。 苍生至众 , 天子以一身临其上 , 生养抚育 , 莫不引领 ,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致治兴化,必先修己” , 应当宽仁慈爱、温良恭敬、“谨尔出话 , 夙夜恪勤 , 以祗承祖考遗绪 , 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
【爱历史】康熙帝之所以能有廉政思想,是受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清史稿》记载 , 三藩之乱时 , 孝庄后念及军士劳苦 , “发宫中金帛加犒” , 听闻各省遭遇灾祸 , “辄发币赈恤” 。
孝庄后言传身教 , 使康熙帝深受“得众得国之道”的熏陶 , “得众”既要得臣心 , 也要得民心 , 这是孝庄后的谆谆教诲 , 也是康熙帝无形之中习得的政治智慧 。 托饱读圣贤书之福 , 加之其祖母和优秀老师们的熏陶 , 康熙帝不仅宽厚温和的性情得以塑造 , 为其施行仁政奠定了基础 , 而且借情感笼络臣属之心的政治权术亦被运用得十分娴熟 。
康熙帝批复官员们的折子 , 用语十分平和 , 很少有激动之辞 。 若遇臣工们的请安折子 , 他在告知对方“朕安”之后时常不忘问候具折人 , 若遇患病官员请求赐药治病或遣御医诊治 , 他也十分干脆而且慷慨 , 之后还不忘关心患病之人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