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二 )


所谓的七军是指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侯军、左军、后军 。 其中的虞侯军就是“王六军”中的虞军 。 与“王六军”相比 , 七军中多了一个前军 , 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前锋军”、“先锋军” 。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4、七军之名真正创制者是李靖
尽管三国时期就有了七军之说 , 仍有大量研究者认为 , 这里的“七”并非实指七支不同功能和作用的部队 , 而是一种泛指 , 形容军队很多 。 目前 , 公认的是七军之名真正创制者是李靖 。
李靖是唐太宗时的大将 , 军事实践、理论素养极高 。 李靖领兵时 , 多流行风后创制的九宫军 , 即前军、策前军、右虞侯军、右军、中军、右虞侯军;左军、后军、策后军 。 但李靖因为兵少无法分为九军 , 就在九军基础上改制出“六花阵” 。
六花阵是指右厢前军;右厢右军、左厢左军、左厢后军;右虞侯军、左虞侯军;中军 , 这样就组成了七军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 , 九军变成七军 , 真正创制者是李靖 。 李靖之前虽有七军说法 , 但没有达成共识 , 李靖之后七军才完全定型 。
为什么沈括在七军的军制形成中 , 如此推崇李靖呢?这是因为李靖不仅给七军起了具体名称 , 还把七军的行军、作战等全部标准化 , 为后世之人领兵统将提供了范本 。 据李靖的《卫公兵法》 , 七军由二万人马组成 , “如或多或少 , 临时更定” 。
李靖认为 , 七军出征要按顺序行军 , 分别是:右虞候马军、右虞候步军;右军马军、右军步军;前军马军、前军步军;中军马军、中军步军;右军马军、后军步军;左军马军、右军步军;左虞侯马军、左虞侯步军 。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对于以上七军李靖规定:马军离步军一二里外行军 , 遇有土坡、山陵就要派三五名骑兵占据 , 以防虞候军万一没有发现 。 其他各军要在这里环顾四周 , 观察敌情 。 右虞候军最早安营扎寨 , 负责“路平道路 , 修理泥淖、桥津 , 检行水草” 。 左虞候军要负责安排队列 , 保证军容齐整 。 如果是军队返回 , 顺序则是左虞候马军、左虞侯步军 , 然后是左马军、左步军 , 依次类推 。
李靖还对七军出征时的阵型、辎重、先锋等队伍的分列等进行了规定 , 甚至连驻扎结营时几人挖几个厕所都有规定 , 即“两队共掘一厕”……
七军在现代语境中基本消失了 , 人们通常用海陆空三军来泛指各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