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二 )


明朝政府规定会同馆交易日期为三到五日 , 在此过程中 , 会同馆的官员要严格监督 , 防止交易违禁物品 。
同时也为了防止使臣受骗 , 害怕损害国家的形象 , 反之如果使者做了违禁的事 , 会禁止该使节再次入京交易 。
负责对朝贡贸易国给予赏赐 。 各国使臣来京后会将自己所带的进贡之物呈送给礼部 , 礼部便会带人来会同馆一一验收 , 交给相关人员估价 , 最后呈送皇帝 。
皇帝会对使者进行赏赐 , 而回礼一般是非常高的 。 在使臣交易完毕准备回国时 , 因为他们得到了比原来更多的回赐 , 行李变多 , 明朝还会派遣官员护送他们回国 , 还会给他们路费、粮食 。
【历史故事】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文章图片
从上述情况可以得知 , 朝贡国去明朝觐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对于明朝来说在维护外部安定的条件下 , 达到了万朝来贺的目的 。
二、对外朝贡贸易的变化
明朝建立初年 , 朱元璋为了建立明王朝在海内外的威望 , 确立以明王朝为中心的正统地位 , 在以此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朝贡体系 。
明朝前期在对待外国使臣的态度上一直“怀柔远人” 。 通过会同馆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对于朝贡国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
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都给予了来明使者极大的包容 , 方方面面 , 事无巨细都体现出了一个天朝上国的友好他国的态度 , 但是这些都是要在其他各国不给明朝找麻烦的前提下 。
由于明朝对待朝贡国的太优厚 , 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朝见明朝 , 其中就掺杂一些不怀好意之徒 。 企图借朝贡的机会来窥探明朝的虚实 。
【历史故事】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文章图片
例如明朝时“倭寇”侵扰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后期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等 , 这一系列的外来力量使得明朝统治者在对待对外关系上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 。
逐渐开始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 这项政策不仅是限制私人对外贸易 , 同时 , 也体现在对外朝贡贸易上 。
1、对诸国朝贡贸易的限制政策
明朝在后期的朝贡贸易中对朝贡国等进行了诸多限制 。 面对纷至沓来的朝贡国 , 明朝深感“入贡既频 , 烦荣太甚” 。
首先就是限制朝贡国入朝觐见次数 , 对朝贡国家进行排查 , 在此之下 , “堪合”的验证方法应运而生 。 所谓堪合就是明政府为朝觐国颁发的朝贡凭证 。
其次是限制进贡使者人数 。 使者入境之后 , 要先接受市舶司和布政使司的资格审查 , 无诈之后方可入京 。 但是不是所有的使臣都可以住进会同馆 , 一些使臣只能住在边境 。
然后是限制贡使的行动 。 当使者进入会同馆后 , 它们的行动受政府严格管控 , 按照规定每五天出去一次 , 其他时间不能随便走动 。
【历史故事】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文章图片
而政府允许的会同馆“开市”也只能店铺老板带货进去交易 , 交易期间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官员的监视下进行的 , 发现有违禁活动 , 立即处理 。
最后是限制使者“互市” 。 在前文中提到使者得到皇帝赏赐之后 , 会同馆会开市三到五天 。
允许他们进行私货交易 , 而这一点才是真正体现对外贸易的地方 , 但此时也受到了时间、管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
三、明朝对外朝贡贸易的评价
明朝的朝贡贸易是当时一种重要的贸易体制 , 尤其对于政治上来说 ,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在一定的时期内明朝通过该政策防止邻国侵扰边境 , 实现了彼此“相安无事” , 使得明朝能够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 , 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
但是朝贡贸易的一切开支都是由政府补贴 , 这直接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 , 不利益长远的发展 。
最主要的是 , 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 , 使各国臣服于明朝 , 建立在这种前提下的贸易不是真正的海外贸易 , 中国逐渐丧失了前代以来积累的海外贸易优势 。
加之明政府推出的“海禁”等政策 , 严格的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 使得民间走私活动猖獗 , 一度成为明朝后期影响边境治安的主要因素 。
结论
通过对会同馆一应管理的分析可以看出 , 明代统治者的对外朝贡贸易实现了“万朝来贺” , 安抚四邻的目的 , 是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安定的生产发展 。
但是在朝贡贸易体制不是真的对外贸易 , 加之后期“海禁”等一系列的限制 , 真正阻止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来往 , 不利于中国认识海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