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 , 订阅“刘润”公号 , 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11月13日 ,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2020国际培训产品博览会” , 分享我对培训行业的一些看法 。
我分享的主题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
我自己是商业顾问 , 做咨询 , 做培训 。 也很高兴能和一些同行 , 以及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一起交流 。
培训别人的人 , 如果自己不懂培训的本质 , 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在培训行业 ,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是“种下梧桐树 , 引得凤凰来” 。
但是这几年 , 我发现的现象却是 , 满地都是梧桐树 , 天上却找不到几只凤凰 。
培训的平台很多 , 但是好的培训课程 , 却相对少 。
我们应该专注做什么?培训行业的未来是什么?
我在分享中 , 用了三个对比 , 讲了讲我的理解 。
我把最新的演讲内容分享给你 , 希望对你有启发 。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文章图片

1

创造价值VS传递价值
我先分享两个故事 。 我自己做咨询和培训的故事 。
我很喜欢一句话:
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上 , 去消耗战略资源 。
在我刚从微软离职创业的时候 , 就告诉自己必须很专注 。
我在微软的老领导 , 当时知道我去创业了 , 给我介绍过一个客户 , 让我去做一次管理咨询 。
我很理解 , 也很感谢 , 但婉拒了 。
他很震惊 , 你一个创业者 , 你还挑活……这个不做那个不做 , 刘润你怎么想的……
但当时我已经想清楚了 , 我要做的 , 是战略咨询 。 管理咨询 , 不是我的目标 。
因为战略咨询相比于管理咨询 , 更难 , 更有价值 。
除了这件事 , 我在创业的时候 , 还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
绝不去客户的现场做售前 。
有一次一个公司的集团战略部打电话给我 , 说我们的老板听说过你 , 一定要请你来我们公司好好聊聊 。
我非常感谢 。 但还是婉拒了 。 我说如果你老板真的很感兴趣的话 , 我能不能邀请他来我的办公室聊聊?
我估计当时对面那个人都快疯了 , 因为他几乎脱口而出 , 你知道我的老板是谁吗?
他的意思是 , 你在开玩笑吧!我们公司一年几千亿的收入规模 , 你竟然让我老板去你办公室 。
是啊 。 因为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家 , 只要你不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聊 , 就说明我的能力和影响力不够大 。
这是我的错 。 请允许我继续努力 。
而如果我跑去别人的公司 , 拼命说服客户 , 像应聘一样去介绍自己 , 告诉对方自己有什么优势 , 也说明我还不够让对方信任 。
更重要的是 , 在售前服务上 , 我会花掉大量的时间 , 也许谈了二十个人 , 才成交两个人 。
我只想做好一件事 , 做好自己的产品 , 提供自己的服务 。
为什么?
因为我想专注做更多“创造价值”的事情 。
那么 , 什么是创造价值?与之相对的 , 什么又是“传递价值”?
这是我自己给客户做咨询 , 包括给很多企业培训时 , 会讲到的一个模型——
企业价值模型 。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文章图片
在这个模型中 , 有三个部分 。
最左边 , 是从线下 , 到PC , 到移动 , 到穿戴 , 到万物互联 。
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
连接 。
越来越多的东西 , 被连接在一起 。
有句话你一定知道:要致富 , 先修路 。
为什么要修路?修路的本质 , 就是连接 。 就是把偏远的生产单元 , 连接到交易网络中 。
连接 , 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 同样也是未来的趋势 。
而中间的部分 , 是连接带来的变化 。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连接 , 让距离缩短 。 距离缩短 , 让信息对称 。
以今天我们讲的“培训行业”为例 , 培训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培训行业 , 过去很多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赚钱的 。
十几年前 , 我通过培训机构 , 邀请一位老师来微软讲课 。 讲得不错 。
结束后 , 作为主办方 , 我上前表示感谢 , 培训机构在一旁很紧张地陪着 。 我掏出名片和老师交换时 , 培训机构赶紧递了一张给我 。 这张名片上 , 是这位老师的名字 , 但却是这家培训机构的电话和邮箱 。
我立刻明白 , 这家培训机构 , 不希望我和这位老师有直接联系 。
说实话 , 当时我是非常震惊的 。 心想 , 还有这种操作?这家公司 , 就是靠我不认识这位老师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挣钱 。
到了互联网时代 , 这种事情几乎不会再发生了 , 因为就算现场不换名片 , 我只要到微博上一搜 , 就能立刻找到他 。 曾经靠信息不对称挣钱的“培训中介” , 今天都活得非常艰难 。
而在右边的部分 , 就是把所有行业一切为二:一种是创造价值 , 一种是传递价值 。
海尔创造价值 , 苏宁传递价值 。 上海大众创造价值 , 4S店传递价值 。 药厂创造价值 , 药店传递价值 。
那我们很多人从事的 , 或者想要从事的培训行业 , 属于哪一种?
过去 , 是传递价值 。 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
但是 , 未来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 , 不管是老师 , 还是中间机构 , 天平都在往“创造价值”倾斜 。
所以 , 在培训行业赚钱越来越难的情况下 , 我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 。
哪怕你是一个传递价值的机构 , 也要思考 , 我传递价值的方法能不能和以前不一样 。
以前是找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 , 以后是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
创造价值的重要性 , 前所未有的突出 。
培训行业的商业底层逻辑 , 是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变化 。

2

产品VS服务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做培训时 ,
是要做产品 , 还是做服务?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 一个很关键的选择问题 。
首先 , 什么是产品?什么是服务?
买了一个理发的推子 , 是产品 。 请一个理发师帮忙理发 , 是服务 。
产品和服务 , 是每一次交付过程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
产品的边际成本 , 相对较低 。 而服务的边际成本 , 很高 。 这是两条路径 。
选择做产品 , 就是选择进入了“幂律市场” 。 选择做服务 , 就是选择进入了“分散市场” 。
什么是“幂律市场”?什么又是“分散市场”?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文章图片
我举个例子 。
我有个朋友 , 是举办个人画展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 , 作品在拍卖行被拍出上百万的价格 。
当年 , 他在音乐和绘画上都极有天赋 , 他也面临着很多人都曾有过的人生两难:怎么选?
最后 , 他选择了绘画方向继续精进 。
他跟我说:音乐是个金字塔 , 能到达塔尖的就那一两个人 。 但绘画是梯形台 , 你的画可能卖5万一平方尺 , 也可能卖50万一平方尺 , 每一层都能养活一批画家 , 成功概率明显高很多 。
这背后 , 就是是商业里一个常见概念:幂律市场和分散市场 。
有些行业注定是分散的 , 谁都不可能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 但做得好也能很优秀 , 比如画画、比如开饭店 。 但头部市场完全不同 , 一旦成功就容易垄断、一家通吃 , 比如音乐、比如今天的很多互联网业态 。
回到培训 , 如果是你 , 要做幂律市场 , 还是做分散市场?是做产品 , 还是做服务?
产品和服务 , 就像是一条线的两个极端 。
产品更加标准化 , 成本低 , 但是效果差 。 服务更加个性化 , 效果好 , 但是成本高 。
各有利弊 。
但是 , 鱼与熊掌 , 就真的不可兼得吗?
未来 , 有一个方向 , 是我们可以努力的 。
有一次 , 我和晨兴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刘芹聊天 。 刘芹是中国最知名的风险投资人之一 , 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资人 。
我常常从他的深刻洞察里 , 获得启发 。 我们聊着聊着 , 就聊到线下教育 , 聊到在线教育 , 聊到教育行业的未来 。
培训 , 其实也是教育行业 。 教育行业的未来 , 是什么?
他说:
教育行业的未来 , 也许不是无差别的产品 , 而是可复制的服务 。
什么是可复制的服务?
我画了一张图 。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文章图片
2003年 , 麻省理工学院(MIT)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把MIT的一些明星课程(比如Birger?Wernerfelt教授的《2003春季课程:营销策略》) , 录成视频放在网上 , 供所有人免费学习 。
这就是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 。
Briger教授在现场讲学 , 边际交付时间很高 , 是服务 , 是对少部分人的个性化 。
但录制成视频课程 , 边际交付时间很低 , 是产品 , 是对大部分人的标准化 。
慕课的本质 , 是教育的产品化 。
这是个了不起的想法 。 全世界都为之振奋 。
但是 , 慕课并没有获得巨大的成功 。
因为有的同学需要老师的答疑 , 有的同学需要排名的激励 , 有的同学甚至需要考试的他律 。
但是这些 , 慕课里都没有 。
慕课的完课率 , 特别低 。
还有什么尝试?比如得到APP 。
2016年 , 我受罗振宇邀请 , 在“得到APP”上开设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 。
《刘润·5分钟商学院》 , 本质上是一个音频出版物(ISBN:978-7-900840-26-4) , 是标准化的产品 。
但是 , 罗振宇提出一个要求:你要提供一项“服务” , 每天回复学员们的留言 。
罗振宇希望通过“回复留言”这种“一对多的服务” , 从出版 , 向教育迈出关键一步 。
9月26日 , 专栏上线 。 我收到了潮水一样的留言 。 一讲课程1800字 , 但留言有7600多条 , 累计几十万字 。
我也被这些留言激发 , 认真地精选留言 , 逐一回复 。
学员又被我的回复激发 , 更热情地留言 。
如此循环 。
从产品端向服务端迈出的这关键一步 , 让“得到APP”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
那另外一端呢?
有没有创业者在尝试 , 从服务的最左端 , 往右迈出关键一步呢?
那就太多了 。
比如小班课 。
1对1的私教虽然效果好 , 但边际交付时间太高 , 所以当然贵 。
不过 , 老师的时间虽然不可复制 , 但学员的人数可以复制啊 。
把1:1私教 , 改为1:2 , 1:3 , 1:5 , 或者1:20呢?这不就复制了吗?这就是小班课 。
小班课的本质 , 就是用“稀释”服务的方式 , 小幅度牺牲个性化 , 大幅度降低成本 。
那如果继续稀释呢?能不能稀释到1:100 , 1:500 , 甚至1:2000呢?
这就是直播大班课 。
除此之外 , 还有网易的有道精品课 , 是用人工智能互动教学的方式 , 试图满足“可复制的服务” 。
从左往右 , 从右往左 , 直到在中间会师 , 是培训行业未来的方向 。

3

自己VS客户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培训 , 心中应该装的是自己 , 还是客户?
我们别只爱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 真正应该爱上的 , 是客户的需求 。
这是一个认知 , 也是一个艰难地转变 。
很多人问我 , 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在最后这个部分 , 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
1 , 节省时间 , 而不是占用时间 。
不管你多么想表达 , 不管你讲课的技艺多么高超 , 都一定要克制住自己 。
我们的目的 , 都是要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
不要把5分钟的东西讲成50分钟 , 不要故弄玄虚 , 不要故作深沉 。
不要为了撑时间而把课程时间拉长 , 而是要提升课程的密度 , 以及提高自己的水平 。
2 , 用碎片的砖 , 搭建系统的墙 。
大家一定要坐地铁 , 一定要坐公交 , 一定有很多碎片时间 。
这些碎片时间 , 本来是用来刷抖音的 , 但是能不能把这些碎片时间收集起来 , 然后搭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不是和用户说有这节课有30个要点 , 而是归纳成3个要点 , 以及总结为一个公式 , 一个模型 。
搭建系统的框架 , 帮助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 。
3 , 音频伴随 , 文字留存 , 视频观赏 。
不同的媒体形式 , 有不同的好处 。
音频的好处是能够伴随 , 在刷牙洗脸的时候 , 在乘坐地铁的时候 , 都可以学习 。
文字的好处是可以保存 , 方便随时查看复习 。
视频的好处是可以观赏 , 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 。
而每一个媒体的时代 , 都能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交付一遍 。
每一个新的媒体出现 , 也都是巨大的机会 。
4 , 用翰林院的心态 , 来服务用户 。
培训 , 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就了不起 。 要有这样的心态:站在你对面的不是学生 , 而是皇帝 。
不要居高临下 , 我们是服务用户的 。
用户就像皇帝 , 一不高兴 , 就会去找别的老师 。 就会把APP删了 。
用户才是主体 , 服务用户 。
你不重要 , 用户最重要 。
5 , 电影大片一样的 , 工业化制作 。
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压倒性的投入 。
投入巨大的时间 , 投入巨大的精力 , 甚至投入巨大的金钱 , 投入到让对手感到害怕 , 你才有可能是能活下来可以赚钱的人 。
把自己逼疯 , 把对手逼死 。
最后的话
最后 , 我特别想分享自己的观点:
知识、培训 , 从来都是免费的 。
如何教授知识 , 如何交付培训 , 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
这个时代 , 并不是把那些免费的东西 , 今天终于可以收费了 。 而是把原来很贵很贵的东西 , 今天终于变得便宜了 。
这是本质 。
我祝愿每个做培训的朋友 , 每个想做培训的朋友 , 都能理解更本质的商业逻辑 。
不管是创造价值还是传递价值 , 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 , 不管是自己还是客户 , 都应该理解背后的逻辑 。
祝愿每个人 , 每家企业 , 都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