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信息化助力 让卒中救治跑赢时间

_原题为:信息化助力 让卒中救治跑赢时间
救治|信息化助力 让卒中救治跑赢时间
文章插图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方琪
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与时间息息相关,而信息化建设是卒中患者救治的“最强大脑”。近年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卒中中心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脑卒中救治信息网络,极大优化了卒中绿色通道的使用路径;以信息化引导智能问诊,快速确定患者病情与最佳救治方案,为提高卒中患者救治效率赢得了宝贵时间。
针对救治环节 开展有效时间管理
在传统的卒中急救体系下,要想缩短救治时间并非易事。只有通过信息化对卒中救治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才能为生命救治争取更多可能。
救治|信息化助力 让卒中救治跑赢时间】苏大附一院卒中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卒中救治经验,采用规范的时间管理模块,使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系统无缝对接,关键时间节点均由系统自行扫描记录,或卒中急救医生操作系统时自动触发记录。卒中患者入院后,急诊挂号二维码自动转为其唯一 ID,患者进入抢救室或导管室后,扫码器自动采集患者信息并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做心电图时间、分诊时间、检验检查时间、溶栓时间、取栓时间等信息,均通过急救车载系统或院内智能系统自动采集,避免了人工录入的主观性。
在急诊医生的卒中信息采集手机移动端上,还会实时公布每例卒中急救患者的救治时间点,督促团队争分夺秒救治生命,同时也方便后期质控找原因、补短板,进而进行精准改进。通过时间管理的不断完善,苏大附一院急诊卒中患者的就诊-静脉溶栓时间由2018年的74.73分钟缩短为2021年的55.24分钟,就诊-股动脉穿刺时间由2018年的142.5分钟缩短为2021年的94.83分钟。
设计急救地图 打造一小时卒中救治圈
苏州市卒中急救地图由苏大附一院牵头建设,目前已经辐射至苏州市内30家医疗机构。
卒中急救地图包括“120”急救系统(院前)和急诊绿色通道系统(院内)两个模块,并将两个模块无缝对接,主要应用于院前接诊转运、转运预通知、院内接诊治疗和院中院后全流程质量控制四个方面,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卒中患者一小时救治圈。
在“120”急救中心接诊后,急救车载系统通过调阅社区筛查数据和院前“120”获得信息即可开展分诊,将治疗关口前移,同时利用卒中地图,确保将患者及时送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与此同时,目标医院也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即刻准备开始救治,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另外,通过绿色通道智能化辅助系统,还能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取栓后的风险和预后作出精准预测。
为保证全流程质量控制,医院每周通过国家脑防委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数据平台直报数据一次,每月进行全市范围内所有地图医院相关关键数据的统计,每季度进行地图相关人员培训和质控,每年进行地图工作汇总总结。信息质控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结果,有效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建设专科数据中心 实现全程管理
苏大附一院建设了卒中专科数据中心,通过院前筛查、院中急救、预后管理、出院随访等功能,实现了患者的全面全程管理。
面向高级卒中中心平台,医院还开发了高级版卒中专科数据中心平台。平台包含筛查、卒中地图、多学科诊疗、早期康复、早期营养、进展性卒中、卒中后抑郁、复发性卒中、健康管理档案等18个方向的卒中全程管理系统,完善了患者全生命周期病历档案资料,为卒中疾病的质控、科研提供了结构化的专科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平台基于临床数据和知识库,通过决策功能实现临床支持,针对具体患者提出相应的决策和建议。在卒中平台经验的基础上,医院还不断推动其他专科数据库的发展。目前,国内病种最全的血液病数据平台和首个脆性骨折一体化防治中心大数据平台均已上线。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FGYLYH2】获取授权信息。(方琪)
责任编辑: 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