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第五次残疾预防日聚焦“全民健康” 专家呼吁“残疾预防大于治疗”

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采访人员王晶)对于父母来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除了喜悦,还要肩负更多的责任。一旦遇到“隐患”就要及时解决,让孩子健康成长。
不过,残疾预防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每个人都不容忽视。这也是今年8月25日第五个残疾预防日聚焦的主题:“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残疾预防还与乡村振兴、实行三孩政策等紧密结合。专家表示,眼下要不断提升全民残疾预防意识,重在关注残疾预防大于治疗。
侯平|第五次残疾预防日聚焦“全民健康” 专家呼吁“残疾预防大于治疗”
文章插图

资料图:2020年8月25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康复医院,医务人员正在为孩子们做传统康复治疗,主要以小针刀疗法、放血疗法、牵引等治疗方法为主,调整内脏功能,预防继发性残疾(图片来源:CFP)
为何提倡在残疾初期让康复措施及早介入?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的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那么,为什么提倡在残疾初期让康复措施及早介入?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侯平副秘书长在接受本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残疾的初期如果及早介入康复措施,就有可能逆转残疾或者减轻残疾的程度。目前我们有医疗领域康复服务、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及无障碍环境建设四大类服务。”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均结婚年龄和平均怀孕年龄不断延后。产妇年龄越大,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几率就越大。“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侯平说。
据采访人员了解,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加强残疾预防作出部署,其中便包括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而随着我国全面实行三孩政策,35岁以上高龄孕产妇越来越多,高龄产妇也是高危产妇,由于机体处于下滑趋势,将面临更多的优生遗传问题,胎儿有出生缺陷风险加大。
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20个新生儿里就有超过1个孩子患有出生缺陷,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超90万人。因此,最大限度地从源头控制或减少先天性残疾的发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刻不容缓。"做好孕产期的保健及出生缺陷的预防和筛查,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侯平呼吁,怀孕后要积极参与排畸等产前筛查,要密切关注胎儿发育状况,要保证均衡营养,注意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远离烟酒和有毒有害物质。
针对高风险人群 尚需健全统一的残疾预防技术标准
自1988年起,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始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截至目前,我国残疾预防取得不少成绩。
“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在向采访人员介绍《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时谈到,目前在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方面,孕前健康检查率达96.4%,产前筛查率达81.1%。另外,“十三五”期间,有96.7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1200余万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不过,不可否认,我国在残疾预防方面还存在预防措施不完善、专业服务能力不强、康复医疗人才短缺等问题。
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郑晓瑛所在的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终期评估工作,作为评估组组长,她提出,目前残疾预防工作开展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她解释称,个别地区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残疾预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而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和高风险人群,郑晓瑛坦言,尚需要健全统一的残疾预防技术标准。
目前哪几类疾病,亟需关注?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在我国,每700个新生儿中大约就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神经管畸形、18三体综合征等先天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