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基层诊所 便民质优( 二 )


韩国公共医疗机构占比不超过6%,基层医院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只有取得医生资格证的医生才能开办私人诊所。在医生资格证的基础上,从业人员还可考取“专科资格证”。私人诊所的医生大多拥有专科资格,提供专科门诊,如儿科诊所、耳鼻喉科诊所、内科诊所、妇科诊所、牙科诊所等。私人诊所规模虽小,但数量多、分布广,方便快捷。
韩国健康保险审查评价院宣传组组长吕昊钟向采访人员介绍说,韩国对私人诊所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开业时,诊所要将从业人员、设备和病床等信息进行申报,纳入政府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核验。医院的收费情况亦需接受审核,防止乱收费现象。
韩国民众大多选择基层医院就诊,除了方便可靠外,还跟覆盖全民的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报销制度有关。根据韩国的相关规定,医院级医疗机构门诊费的报销比例为70%,病院级为60%,综合病院级为50%,上级综合病院级为40%。医院越大,由患者负担的门诊费比例就越高。因此,患常见病症在附近的诊所就医,是更加实惠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患者看病时会首先在医院级医疗机构就医,无法诊断时,才会凭借下级医院开具的医疗委托书,去上一级医院进行诊疗。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报销制度还规定,如果没有下级医院的医疗委托书而直接到上级医院进行门诊,门诊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
在农村地区,政府出资设立保健分所和保健诊疗所,在这些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都是有执业资格的公务员。在偏远地区的保健诊疗所,如果医生数量不足,护士可以代替医生进行轻症治疗。由于韩国实施义务兵役制,所以很多保健分所和保健诊疗所的医务人员都是有医生或护士资格的服役人员。
新加坡——
构建社区医疗护理网络
本报采访人员刘慧
新加坡的林女士在2015年被诊断出糖尿病和高血压。刚开始,她需要定期去较远的综合诊所看病。2018年,林女士家附近的私人诊所加入了政府推出的基层医疗护理网络计划,这让她就近就能获得诊疗和护理服务。
在这间私人诊所,有固定的医生为林女士提供持续治疗,有护理协调员为她预约诊疗时间,还有专业的护士详细介绍病情控制方法,定期给她打电话跟进病情。林女士说:“诊所的护理团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改善身体状况。而且这里离家近,很方便。”
基层医疗是新加坡医疗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政府补贴的综合诊所和私人诊所。综合诊所属于“一站式”的医疗中心,提供门诊医疗、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和疫苗接种等服务。私人诊所一般由个人或者企业开办。目前新加坡约有20家综合诊所和1700家私人诊所。基层医护人员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并向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等预防措施。如果患者需要更专业的医疗护理,他们可以协调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相应的护理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使患者能够就近接受更好的治疗,新加坡卫生部与私人诊所加强合作,启动了基层医疗护理网络计划。此外,该国卫生部还发展社区卫生中心,为私人诊所提供辅助医疗服务,帮助其更好地诊治常见的慢性病。
基层医疗护理网络计划是新加坡将医疗护理“从医院延伸到社区”的一部分,以便民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有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根据该计划,每个网络由至少10家私人诊所组成,共享部分护士、护理协调员等资源,为社区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护理。新加坡卫生部为这些私人诊所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分享治疗实践经验的平台,私人诊所也能够获得更多医疗资源,治疗病情更复杂的慢性病患者。目前,新加坡已经建立起10个基层医疗护理网络,数百家私人诊所参与其中。
新加坡政府表示,将进一步为民众提供就近、可负担的优质医疗服务,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据悉,新加坡卫生部计划在2030年前将综合诊所数量增至32家,以继续增强基层医疗力量与急症护理能力。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部长王瑞杰说:“我们的目标是在病人熟悉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更靠近家的护理。”
古巴——
家庭医生守护社区健康
本报采访人员刘旭霞
家庭医生是古巴医疗体系重要的一环。据古巴公共卫生部2020年数据,古巴每122名居民拥有1名医生,每128名居民拥有1名护士。在全国范围有1.1万多个家庭诊所和449个社区联合诊所。2019年,家庭诊所的问诊量为8900万次,比上一年增加了200多万次,为更高级别医疗机构缓解了不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