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身体里竟藏着这么多“疯狂小石头”!它怎么长的?你该怎么办?

身体|身体里竟藏着这么多“疯狂小石头”!它怎么长的?你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肾结石、痛风石、胰腺结石、牙结石……知道吗,你的身体里可能藏着许多“疯狂小石头”,平日里相安无事,可当“小石头”一旦在体内“活动”起来,那可真是令人痛苦不堪。
这些身体里的“小石头”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怎么做才能远离它们,拥有健康体魄?在此,我们特别挑选一些典型病种,介绍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方法。
01
预防肾结石,每天记得多喝水
肾结石,顾名思义,就是肾脏里长出了“石头”。肾结石并不算一种现代病。1901年,有人在埃及古墓中发现一枚黄色结石,它留存于一具男孩尸架骨盆内,这便是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与肾结石同属于尿路结石。笼统地说,它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蛋白、多糖)在肾脏内异常聚积,从而形成的“石头”。
肾结石的组成及颜色也不尽相同。大约3/4的结石含有草酸钙成分,其余大多为磷酸镁铵(又名鸟粪石)。它们有的细小如泥沙样,有的像鹿角,核桃仁一般。有的黑褐色,更多则是灰白色。有一种胱氨酸结石甚至呈现为黄绿色,表明粗糙但有光泽,极像贝母。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肾结石不是由某个单纯因素所致。当家中有人患有肾结石时,家庭其他成员得肾结石的几率也会升高。肥胖、腰围更粗的人,肾结石发生的风险也越高。
肾结石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最常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性别不同,肾结石发病率不同,男女之比大约为2∶1。这不仅由男女尿道解剖差异的先决因素决定,男性分泌的雄激素能增加草酸形成,更易促发结石形成。
饮食是影响肾结石的重要因素。大量动物蛋白质、精制糖和低纤维素食品,被认为是目前肾结石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高蛋白能促进尿钙和草酸的排泄,还能酸化尿液,而这三者都有利于尿酸盐的结晶析出,并形成结石。
近年来,另一种说法也十分流行:熬夜会引发肾结石,这究竟有没有道理?目前尚没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表明,熬夜会增加得肾结石的几率。此外,无论是熬夜还是睡觉,肾脏一直在持续工作,并不存在所谓的“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
不过要注意的是,熬夜并不是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熬夜本身未必导致肾结石风险增加,与熬夜相伴随的各种生活饮食习惯,却是发生肾结石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夏天熬夜的人,很可能会拿烧烤海鲜与啤酒做夜宵,这些食物本身会导致尿酸与嘌呤升高,增加肾脏负担,从而出现肾结石。
身体|身体里竟藏着这么多“疯狂小石头”!它怎么长的?你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如何才能预防肾结石的发生?最宝贵的建议是,改变生活习惯。具体来说,有意识多喝水。肾脏会过滤多余的水,稀释尿液里各种高浓度的矿物质和无机盐,使它们无法达到结晶的浓度,从而预防结石形成。
钙是结石的重要成分。富含钙质的奶制品、豆奶、豆浆,应该怎么喝呢?医学界给出的答案是,喝牛奶不会更容易得肾结石。从理论上来说,豆奶或豆浆等豆制品,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这并不是由钙所致,而是其中的草酸盐成分。对已患有肾结石或痛风的人来说,应少喝豆奶或豆浆。
02
痛风石:溶解它,要有愚公移山精神
痛风石,就是因痛风反复发作引起的“石头”。痛风石又称尿酸结节,是血液中尿酸“过饱和”,尿酸盐以晶体形式从血液中析出,反复沉积于局部组织形成的慢性异物样肉芽肿。
痛风石一般呈类圆形、黄白色,数目和大小不等,小的如芝麻,大的可有鸡蛋大小。除中枢神经系统(尿酸盐晶体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几乎所有组织均可形成痛风石。
以关节软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多见,如手指、足趾、手肘伸侧鹰嘴滑囊处;还好发于外耳,尤以耳轮多见;也可以出现在皮肤、肾脏间质等处;眼、心脏、腕管、脊柱处等均有报道,较罕见。随着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逐渐增大,其表面皮肤张力大、局部皮肤透亮菲薄,破溃后可看到白色豆腐渣样结晶(尿酸盐晶体)排出,且经久不愈。
痛风石有何危害?以骨关节为例,痛风反复发作,尿酸盐晶体反复沉积在骨关节处,由于尿酸盐偏“酸性”,具有一定“腐蚀性”,久而久之,可导致骨质呈虫蚀样、穿凿样破坏,最终影响关节活动,造成关节畸形等不可逆的损伤。
更可怕的是,痛风石还是“沉默的杀手”。它通常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3-10年左右发生,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也是“晚期”表现之一,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患者一旦发现痛风石,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尿酸,尽早去除痛风石,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