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晓峰
作为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且潮湿闷热的时期,也是全年阳气最为旺盛的阶段——暑伏,又称“三伏”,亦即中医常说的“长夏”。而今年的“长夏”绝对是名副其实,40天之久的持续时间将使人们在酷暑难耐中饱尝“火力四射”、“挥汗如雨”、“超长待机”的煎熬。对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关系委员会常委、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及南岗院区急症科主任贾维刚教授指出,在此时节,尽管人体脏腑孔窍开放最大,经络气血流通最为顺畅,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最强盛,但同时机体腠理亦较疏松,也是人体最易感受外寒、外湿的季节,极易伤阳损身,引发腹冷绞痛、周身酸紧、怕凉怕风等病症。因此,暑伏季要做好调养和保健,尤其对于湿、虚、寒体质的人来讲,调治阳气更为重要。
预防中暑首先,避免中暑是暑伏期间的防范重点。
贾维刚主任解释,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诱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而在高温(大于32℃)同时伴有高湿(大于60%)的气候条件下,则更容易使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体温调节“阀门”完全失灵,进而演变为重症中暑(即热射病)。在暑邪的“偷袭”下,轻者体温飙升、大汗淋漓、胸闷恶心、心悸头晕、全身乏力、头痛晕厥,重者神志恍惚,乃至骤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夺命。
临床上,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发热、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者、老年体弱者,以及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偏瘫或截瘫等特殊人群,容易因热射病而“中招”。
这就要注意避开阳光直射和长时间暴晒,白天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野外高温作业者或易中暑人群,应戴上宽檐帽,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在额头和太阳穴等部位涂抹些风油精。一旦遭遇体温升高、晕厥或神志模糊等异常状况,须迅速撤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贾维刚还提醒,在溽暑蒸人之时,特别要严防感冒、肠炎等暑湿病。这是由于处于暑热夹湿节令中,人体毛孔扩张、腠理疏松、汗出当风,如果长期吹电扇空调、洗冷水澡,或过于贪食冷饮等,易使寒邪直中脏腑,酿成胃腹冷痛、稀水样便、里急后重、周身不适等症状。女性贪凉还可诱发“宮寒”。内寒过甚、阳气更衰,则更易于突发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文章插图
起居有节《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贾主任指出,晚睡早起是暑伏季节最适宜的起居方式,这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最佳方法,否则容易“伤心”,给秋天收藏之气的存储带来严重不足,进入秋冬季往往产生寒凝血瘀、气血不畅、痰瘀交阻等类疾病。
贾维刚教授告诫,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暑气,增进睡眠。而提倡早起,也只是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起床后可到户外散步、慢跑,或者打打太极拳、做做体操,室内游泳亦是不错的选择。在早晚合理睡眠的同时,对有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子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当风入睡、不要户外露宿、空调房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因腠理开泄而使风寒湿气“大举入侵”。
不仅如此,暑伏天还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诱因密切相关。贾维刚强调,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以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亚健康人群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暑伏天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好“补药”。贾主任建议说,在避免中暑的前提下,脾虚、痰浊者,可在朝阳初升时照晒腹部肝脾肾经及任脉,以使阳升脾运,正扶邪祛;而阳虚、寒湿者,宜在下午四五点钟照晒腰背部膀胱经及督脉,以帮助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络。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自觉照晒部位暖热、身体微汗、阳气吸足即可。
如果体虚症状偏重,可以考虑加服中药引阳归经,促进补阳效果。如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丸,痰湿者用参苓白术丸,肾阳虚者用右归丸,等等。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补血|曾经深信不疑的养生知识,竟然都是错的?
- 言多必失,闭嘴见修养
- 专家支招春节这样锻炼|健康养生| 养生
- 胸痛|冠心病号称“人类第一杀手” 要注意日常的保健养生
- 老人晚年,让儿女照顾?去养老院?保姆照顾?
- 知识|冬季养生保健知识
- 72岁大爷哭诉:存钱给自己养老,如今,凄惨难熬,后悔也晚了
- 杜桥|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成为全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 优秀人才|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