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文章插图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与三名“背包客”合影。医院供图
长江日报7月13日讯行走3万步登顶黄山,“面不改色心照跳”,这对于36岁的田光巍来说意味着重生。“心功能正常,恢复得很好。”7月13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为田光巍等3位“背包客”复查,露出欣慰笑容。2018年至2019年间,董念国教授团队先后为5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保留原有心脏的同时,植入小型心室辅助血泵(VAD),而他们的“神秘背包”则是24小时工作的人工心脏控制系统及电池。董念国教授表示:在供体心脏紧缺的现状下,“人工心脏”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等待时间,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文章插图
董念国主任介绍人工心脏移植开展情况。医院供图
“供心”难求,终末期心脏病人植入“钢铁心”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但也有不少患者因为自身原因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或者来不及等到供体。7月13日在协和医院,33岁的廖翠讲述自己曾经的绝望。
“当年是浑身没劲、呼吸不畅、喝口水都吐,感觉人生到头了。”2017年,廖翠因持续呼吸困难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2019年6月,廖翠辗转多地之后来到协和医院。术前检查发现,廖翠的抗体检测为90%阳性,而正常人只有10%,这意味心脏移植手术对她并不适用,她会对供体产生强烈排斥反应。董念国教授提出唯一的救命方案——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13日,作为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完成的第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田光巍以饱满的状态与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见面。他受扩张型心肌病困扰长达5年,病情持续恶化,2018年入住协和医院等待心脏移植手术,而106公斤的体重使他很难得到合适的供心。“大体重患者供心匹配难度极高,多等一天就意味着患者承担更多风险”,同年10月,董念国教授多次组织团队讨论田光巍病情,最终选择为他辅助人工心脏移植,先迅速改善心肺功能,以赢得宝贵的等待心脏供体的时间。
福建小伙林林(化名)也是大体重的心脏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人工心脏移植时他仅19岁,体重达105公斤。因严重的心律失常,他常常室颤晕厥,紧急之下,他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文章插图
三名“背包客”展示自己的背包。医院供图
24小时“背包”,他们迎来怎样的人生
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13日,面对采访人员的好奇,33岁的廖翠笑称:“确实是走哪都多了个‘包袱’。”她指了指身上斜挎着小背包,包里面装有人工心脏控制系统和电池,重约5公斤。“开始并不适应,下雨天不敢出门。”术后3个月她逐步与这套装备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现在不仅已完全适应,还能贴着防水膜,哼着歌享受沐浴时光。
“幸亏早前做了人工心,恢复得不错,不然真要走入绝境了。”现在,廖翠经营的网店规模越来越大,从水果到快餐再到服饰,种类繁多,周围人都亲切地唤她“杂货店老板”。性格开朗、健谈的她常常与亲友、邻里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没想到我能重回正常的生活状态。”她的喜悦溢于言表。董念国教授表示:对于廖翠来说,人工心脏只要维护好,完全可以陪伴终生。
田光巍也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足。术后他身体日益好转,前不久,酷爱旅游的他与妻子自驾,登顶黄山。“以前心脏发病时连卧床休息都难,想爬上山亲眼见这美景更是奢望,现在能做到了!”那天,田光巍背着背囊,走了近3万步。不仅如此,平常他还会做些轻微运动,常在小区散步,一口气爬3、4层楼也不怎么喘。“我正在减肥,已减掉近30公斤。”在这颗“钢铁心”的辅助下,田光巍的自体心脏功能正有所恢复,董念国教授介绍:“我们正逐渐降低人工心脏做功,锻炼其自体心脏功能,希望将来能撤除人工心脏泵,获得最好的预后结果。”
13日在协和医院,小林背着双肩包,在协和医院做检查,“没有什么不方便,就跟普通人一样。”他精神头十足,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田光巍|男子胸怀“钢铁心”变身“背包客”登顶黄山,协和医院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文章插图
董念国主任为患者仔细听诊。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