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常听到的中医词汇中,关于津液代谢异常,有痰、饮、水、湿等不同说法,如痰蒙清窍、水饮内停、脾虚湿滞等,这些与水液代谢有关的名词之间有哪些异同,不同的类型又分别有哪些表现呢?
文章插图
经常听朋友们或者患者们说自己“湿气重”,多是由于观察到自己舌苔厚、痰多、浮肿等的直观表现。除了“湿”,人们也会听到“痰”“饮”“水”等说法,这些说法略有不同。痰、饮、水、湿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均属于体内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痰”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质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外感、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运动过少等,影响到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就可能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聚、凝结而成。痰还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是人们能看得到、听得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是指那些只能看到其外在表现、却看不到其形质者,如某些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特征表现的疾病,如高脂血症、囊肿、淋巴结肿大等,可以辨证为由无形之痰引起。
文章插图
痰浊内阻,若内停于肺,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可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若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以表现为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痰涎等;痰随气升降,流窜于全身,痰蒙清窍时可见头晕目眩,蒙蔽心神则见神昏、神乱,流窜经络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凝积于某些局部,可形成圆滑包块,出现瘰疬、瘿瘤、梅核气等。
按寒热辨证,痰可有寒痰与热痰之不同,一般可从质地区分:痰液稀白者多属风寒;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多属湿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热之痰。当然在具体辨证治疗时,还应参照其他症状表现,整体辨证。
饮”的流动性较大相较于痰,饮的流动性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它是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一种较痰清稀、较水浑浊的病理性产物,可因外邪侵袭或脾胃运化不利,使水液输布障碍,停聚成饮。
文章插图
“饮停于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表现。中医有支饮、悬饮、溢饮、痰饮(与上文的“痰饮”不同)之分,分别指饮停于心包、胸胁、四肢、胃肠时的状态。其中,支饮的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而不得卧、水肿;悬饮则表现为咳唾引痛、胸闷息促;溢饮者,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重;痰饮者则可出现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清水。
“水”有迹可循中医里的“水邪”是指病理性的“水”,它是质地清稀、流动性大的病理产物。一般水液停聚而出现的证候,称“水停证”,比如水气凌心证、肾虚水泛证。水为有形之邪,体内水液若因气化失常而输布障碍,则会出现停聚,表现为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或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小便短少不利、身体困重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水邪常可与风邪、瘀血等夹杂为病,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
湿性重浊,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侵入时多隐缓而难以察觉,可导致多种病变。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与所处地域以及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 水液|湿气家族“痰、饮、水、湿”,别傻傻分不清楚,收藏一下吧】
文章插图
水为有形之邪,输布障碍,出现停聚,可表现为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身体困重等症状。
“湿”让人沉重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即潮湿环境中感受湿邪而导致病症,如江南一带的梅雨季节、久居湿地等引发各种湿邪致病的表现,即是外湿所引起,多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也可见皮肤湿疹、瘙痒;内湿多是由于脾失健运,或过食油腻之品、嗜酒饮冷等,从而湿浊内生,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溏等症状为主。
湿邪还可与它邪共同致病。湿为阴邪,首发多见寒湿为病;但湿郁则易化热,则成湿热;此外,湿邪还可与风邪、暑邪等合并为病,如风湿证、暑湿证等。
- 泡脚|除湿的好方法,泡脚水里撒点这种东西,每天坚持,湿气慢慢排出
- 营养师|祛湿最厉害的,不是薏米红豆,而是不起眼的它不出7天湿气全无
- 陈皮茯苓茶|祛湿“最猛”的不是拔罐,也不是刮痧,而是坚持5件事,远离湿气
- 韭菜|不管湿热还是湿寒,2种祛湿食物搭配吃,湿气一排再排,一身轻
- 湿气重|中医建议:湿气重的人,经常用它泡水喝,排湿气,健脾养胃不发胖
- 脾脏|湿气的“七寸”在哪里?你抓对了吗?湿重,少做3事,贵在坚持
- 筋骨|千年一味“伸筋草”!拉筋舒筋,去寒气湿气,福泽众生,深藏功名
- 湿气过重|女性体内湿气重,会损伤健康,当心这4个毛病找上门,需及时调理
- 寒湿|一味药“掐断”湿气之根!古人为何主张“以根治根,以土治土”?
- 舌苔|湿气重不重?看身体的这些地方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