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给人生机、活力,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使人的心情变好,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范建民主任医师介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对运动的耐受力大大降低,如冠心病患者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一旦运动量增加,心脏的血管供血供不上,就会出现胸痛,导致无法继续运动,因而常规的运动项目不再适合。
这不仅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而且不论是因此不再运动,还是勉强进行不合适的运动,都会对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文章插图
运动对于心血管有什么好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怎么运动?范建民主任医师进行了详细介绍。
运动对于心血管的好处
提高生活质量
国内外研究学者均发现,心脏康复运动可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冠脉侧支循环,促进侧支血管生长,即给心肌建立额外的能量运输通道,提高心肌供氧能力,有效促进心脏功能水平的提高。
文章插图
降低血脂血压
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胆固醇、b-蛋白质、三酰甘油等)、改变血脂质量,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预防因斑块形成脱落而带来的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同时,运动还可以使安静时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因此对于血压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
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可以促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水平,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物质的排出能力。
心脏康复运动的要点
强度要适中
文章插图
强度过大,会使肌肉中的疲劳物质(乳酸)释放到血液中,增加心脏负荷,不仅降低了运动效果,而且导致容易受伤,是非常危险的。
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指在运动中没有呼吸不畅,可以有少许的出汗,能和周围的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的运动强度。
如果出现呼吸急促或是说话断断续续的情况,表明运动强度过大。
时间要趁晚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
一天内,上午6-9时被视为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心绞痛和猝死多发于上午9时左右。
因此最好避开这个高峰期,安排在晚上或下午为好。
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体力的发挥,还是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或黄昏时分为佳。
此时全身肌肉关节的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比较平稳,更适合参加运动锻炼。
而在早上,不仅感官不敏感,运动协调能力也较差,心率、血压的波动也比较大。
下肢优于上肢
文章插图
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应自下而上,即先从下肢运动开始,再过渡到上肢运动。
上肢运动血液回流到心脏较容易,一旦运动过度,就容易导致大量血液回流至心脏,增加心脏耗氧量,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下肢运动则由于重力作用,脚部血液返回心脏的路程较长,以及回流过程中有腹压的阻力的原因,单次动作回流至心脏的血液较上肢运动少。
全身优于局部
局部的肌肉活动时,如上肢或下肢的运动,活动部位的肌肉血管舒张,大部分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容易引起血压显著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而原本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功能就弱,极易引起心肌严重缺血诱发心脏病。
全身运动时,血压在运动开始后会有轻微升高,随着全身肌肉血管舒张而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活动不但没有加重心脏负担,而且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心血管的运动套餐
步行
文章插图
自由步行或在活动平板上步行,速度以80~100 米/分钟为宜,目标距离可逐渐增至 2000~3000 米。
还可做走、跑交替运动,步行 1 分钟与慢跑半分钟交替进行20次,总时间30分钟,走路速度以50米/分钟为宜,跑步速度应控制在100 米/分钟以内。
出院后或体质较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上述运动外,还可进行以下项目:
●下蹲起立。扶墙(或其他物体)下蹲,然后起立,每组10次,共3组。
●仰卧收腿。取仰卧位,双手放在体侧,屈膝向胸腹部收腿、伸腿,每组10次,共3组。
- 长寿秘诀|106岁老人,年轻像56岁,长寿秘诀不是多运动,而是这3件事
- 极限运动|眼前一黑!女子剧烈咳嗽竟致视网膜脱离!这些人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 异样|99%的血栓无征兆!提醒:手脚若出现这3个异样,别不当回事
- 神器|《原神》璃月主题运动服 网友:这不得请吴京代言?
- 患者|适量运动都是有益的!成年人、慢性病患者该如何运动?看这里→
- 动脉|别拿腹泻不当回事!有种腹泻是肠中风
- 活动|冰雪运动的这些“另类”玩法,你肯定没见过!
- 血液循环|多走路真的能长寿?医生:若过了50岁,常做3件事或比运动更重要
- 南京市|健康幸福过新年(9):生命在于运动,你“动”对了么
- 衣物|经常运动好处多,但冬季运动要当心!